淺析西漢互譯中由語言差異造成的的不可譯現(xiàn)象
由于語言和文化差異存在的必然性,在漢語和西班牙語互譯中我們也一直面對著一個古老的問題——翻譯的不可譯性。本文著重從兩種語言在語音、詞匯和句法等方面的原因來分析漢西互譯中的一些不可譯現(xiàn)象。
一、 語音
從發(fā)聲學的角度看,兩種語言之間有很大差別。就語音而言, 漢語是聲調(diào)語言、單音節(jié)語言,而西語是非聲調(diào)語言、多音節(jié)語言。
利用語音的變化, 可以使語言富有韻律感。在大部分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 詩人往往利用韻律, 使詩歌讀來朗朗上口, 引人共鳴。但對于譯者來說, 原文中的韻律感、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 在譯文中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失。這樣的例子在唐詩的翻譯中比比皆是,筆者不再贅述。
同樣,西班牙語中某些利用語音所玩的文字游戲同樣也是不可譯的。如下面一個笑話:
——¿Cuál es el vino más amargo?;
——Vino mi suegra.
——最苦的酒是什么呢?;
——我岳母來的時候。
如果只看譯文,我們完全不知道這則笑話到底想要說些什么。西語中,vino(名詞,酒)與vino(動詞“來”的第三人稱簡單過去時的變位)是相同的。這里巧妙的利用同音同形詞做了個小文章。但笑話一經(jīng)解釋,便不免失去味道了。
二、 詞匯、句法
1. 漢語是一種孤立語,從形態(tài)角度而言, 漢語的詞匯只有一種形態(tài),是一種缺乏形態(tài)標志,或形態(tài)標志很弱的語言,沒有名詞單復數(shù)、時態(tài)等變化,我們要靠詞的順序和具有語法功能的虛詞來表現(xiàn)詞匯在句中的語法關系,如漢語一般使用“昨天”、“以后”、“著”、“了”、“過”等表現(xiàn)時態(tài)。而西班牙語則是屈折語,名詞、代詞、形容詞有性、數(shù)、格,動詞則有式、時、體、態(tài)、人稱等變化。如這個句子中體現(xiàn)的名詞性、格問題:
一位年輕人幫助了他。
Le ayudó un joven.
由于沒有上下文,我們并不知道漢語句子中的主語“年輕人”是男是女,因此譯文的“un joven”就帶有猜測的成分,默認其為男性。同樣的,由于西班牙語中存在“l(fā)eísmo”的現(xiàn)象(當賓格代詞指代的是人的時候,無論所指是男是女,都可以用與格代詞“l(fā)e”去替換),譯文中的“l(fā)e”比起漢語原文的“他”,性別范圍又過于大了。又如這句話中體現(xiàn)的西語動詞時態(tài)與漢語的差異:
醫(yī)生離開了。
Se fue el médico.
漢語句子中的“醫(yī)生”沒有形態(tài)上的變化,句中也沒有時間副詞,因此,譯文中所攜帶的“醫(yī)生”的性別信息、動詞“se fue”所攜帶的時間信息都比原文擴大了。
又如:
只聽一聲巨響,窗戶在不停的震動。
該句中“窗戶”并沒有單復數(shù)的變化,如果沒有上下文,很難判斷究竟應譯為“l(fā)as ventanas”還是“l(fā)a ventana”。
西譯漢的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如尼加拉瓜詩人Ernesto Cardenal的《當我失去你》
Al perder te yo a ti,
Tú y yo hemos perdido.
Yo porque tú eras lo que yo más amaba,
Y tú porque yo era el que te amaba más.
Pero de nosotros dos,
Tu pierdes más que yo.
Porque yo podré amar a otras,
Como te amaba a ti.
Pero a ti no te amarán
Como te amaba yo.
這首詩里僅有四個動詞,perder, amar, ser, poder 和兩個人稱代詞 tú(你)和yo(我), 通過名詞格的變化、動詞時態(tài)、人稱的變化,把作者失去愛人的痛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漢語譯文由于要照顧到原文動詞的時態(tài)變化和語序差異,不得不加入一些時間副詞,如“曾經(jīng)”,并且調(diào)整詞語順序,在表意和音韻方面,與原文皆有細微差距,不可能很好地傳達原文的神韻。
2. 不同語言間存在詞匯缺項。即使在同一個國家,不同區(qū)域和職業(yè)間的人也存在難以相互理解的現(xiàn)象。像建筑師、醫(yī)生、會計等行業(yè)的術(shù)語對外行的人來說可能就是一種詞匯的空缺。同一語言之內(nèi)尚且如此,更何況不同語言之間了。
例如西語中有一種顏色是verde azul,如果直譯為“藍綠色”,這個詞對中國人來講比較生僻,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說“藍綠色”。如果將它譯作“深綠色”,恐怕又有些對得不準。漢譯西時也會遇到同樣的困難。如漢語中的“朱紅”譯作西語時就很棘手,無論譯成rojo或是anaranjado都不太合適。
由于西漢互譯中由語言差異造成的不可譯情況十分常見,因此譯者就需要進行一定的二次創(chuàng)作。我們不妨采取周作人翻譯早期日本文學作品的方法:在譯文后做注。當然,這要求譯者具有極大的耐性和知識儲備。在一些口譯場合,這種方法可能不完全適用,但是對于小說、散文、詩歌等文本的翻譯,大量的注釋就顯得必不可少了。
本文來源:《文學教育》:http://m.00559.cn/w/wy/63.html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shù)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gòu)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