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古文尚書》中“一德”義理內(nèi)涵及意義考索

作者:袁玉琦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日期:2020-11-05人氣:1903

自古至今,學者對《古文尚書》的《咸有一德》篇多有辨?zhèn)吻覡幾h較大;而學界近來對清華簡中《尹誥》篇的研究,引起了對《咸有一德》篇的重新審視。當代學者多從分析《尹誥》與《咸有一德》的關系入手,重新討論《古文尚書》之真?zhèn)?,對于“一德”一詞則多基于《尹誥》對其本義進行訓詁學的探究,有“同心同德”“同利之德”等多種理解,莫衷一是。然而,古代學者在未見《尹誥》原文的情況下,根據(jù)《古文尚書》的《咸有一德》篇來理解、闡釋“一德”,做出了“純一其德”“一之德”等工夫與本體兩種角度的闡釋。經(jīng)過歷代學者對其義理的發(fā)揮,“一德”這一概念被賦予了濃厚的哲學色彩,其內(nèi)涵已被充實深化。而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當代學者足夠的重視,甚至有學者認為這些義理化闡釋是過度的解讀。其實,古代學者對《咸有一德》篇進行的義理化解讀與當代學者為了還原經(jīng)典對《尹誥》進行的訓詁學解讀,其治學路數(shù)與目的皆大有不同,不能僅站在后者的立場上對前者進行偏頗的否定。因此,文章通過梳理當代學者由新文獻材料從訓詁角度研究出的《尹誥》“一德”本義、古代學者對《咸有一德》篇的注解及其義理化闡釋,從義理角度重新思考、明確“一德”在中國哲學語境下的內(nèi)涵及其義理化意義所在。

一、“一德”的淵源

考《禮記·緇衣》有言:

子曰:“為上可望而知也,為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兑吩唬骸┮皽逃幸嫉?。’《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p>

鄭玄云:

“吉,當為告。告,古文誥字之誤也。尹告,伊尹之誥也。”

按鄭注,《尹吉》即為《尹誥》?!兑a》篇早佚,不見于今本《尚書》。近年清華簡中整理出的《尹誥》篇,印證了鄭注之說。

《古文尚書》中“一德”出自《咸有一德》篇,全文緊扣“一德”展開,借伊尹之口,反復申述強調(diào)“一德”之概念。閻若璩據(jù)此懷疑該文非先秦原本,在《尚書古文疏證》中評之“通篇將題字面糾纏繳繞,此殆學語者所為耳”。

簡文《尹誥》中的文字與《咸有一德》篇“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德”略有出入,但基本可判斷為一句。清華簡整理者大多認為,《尹誥》相當于今本《尚書》中的《咸有一德》,而后者當為后人偽作。若《咸有一德》篇確為偽作,則《禮記·緇衣》篇當為除簡本外今存最早的關于“咸有一德”的記載,但其后學者對“一德”的理解多基于《咸有一德》而來。

究竟何為“一德”?古往今來,許多學者在這一問題上大費功夫且爭議不斷,對“一德”的解釋多種多樣。如今,隨著新出土文獻的發(fā)現(xiàn)與整理,舊傳世文獻中的許多問題得以重新審視,“一德”即是如此。古代學者根據(jù)傳世《尚書》中的《咸有一德》篇,對“一德”做了許多義理化闡釋并不斷延伸,賦予其濃厚的哲學色彩,但如此一來,“一德”的本義漸漸被繁化、遮蔽。當今學者掌握了許多古人未曾得見的資料,在清華簡中整理出《尹誥》篇,并依此對“一德”進行重新解讀,希望能夠還原經(jīng)典的原貌與本義。梳理當代學者基于《尹誥》對“一德”本義的研究,將便于人們明確其本義與在《咸有一德》傳世過程中被豐富化、義理化釋讀后內(nèi)涵的不同,理解其義理化解讀的意義。

二、《尹誥》“一德”本義當代研究梳理

于《禮記·緇衣》中鄭注云:“君臣皆有壹德不貳,則無疑惑也。”《緇衣》篇于其上言“則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下引“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前句引孔子之語,謂君臣不相疑;后句出自《詩經(jīng)·鸤鳩》,該詩中還出現(xiàn)了“其儀一兮,心如結兮”“其儀不忒,正是四國”等句,體現(xiàn)了濃厚的政治色彩,亦與“一德”之“一”有些許關聯(lián)?!毒l衣》中這三句的含義當為相近、連貫,由此可見《緇衣》作者對“惟尹躬及湯,咸有壹德”的理解,鄭玄的注解當是結合《緇衣》文旨而來。姚蘇杰先生等部分現(xiàn)代學者從之,認為“一德”即指君臣同心同德不相懷疑。陳民鎮(zhèn)先生根據(jù)對“一”與“壹”的辨析及對《尹至》 《尹誥》兩篇的分析,亦持有這一觀點。

此外,學界對《尹誥》篇的“一德”還有多種理解。虞萬里先生將《尹誥》與《咸有一德》進行對比,認為兩者文句含義有相契合之處,文意有很大關聯(lián),又據(jù)文體、篇第與錯簡情況推測,《咸有一德》或系為《尹誥》之傳,并將此句理解為“惟伊尹既(然)以(為) 成湯具備一德”。他將“一德”歸于湯,雖未明晰“一德”具體所指為何,但顯然異于“君臣同心同德而不相疑”的解釋。廖明春先生認為,《尹誥》強調(diào)了民為國本與利益與民共享兩個問題,據(jù)此推斷簡文之“一德”當指“民同利之德,就是與民共享共有而不專利獨占之德”,辛明應先生認為“此說甚符合簡文原意”。

上述學者利用清華簡中其他篇章的信息對《尹誥》篇進行了大量考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耙坏隆币辉~含義復雜,甚至有學者總結其含義有三到四層。《尹誥》與《咸有一德》兩者間的關系學界多有論述,此處不加詳說,但從前人對兩篇文章的對比分析來看,兩者的內(nèi)容與性質(zhì)皆有一定差異,因此,兩篇文章中的“一德”也不必混為一談,強作同種理解。雖然《禮記》中有對《尹誥》之“一德”的引用,但真正使“一德”廣為流傳的是《咸有一德》??梢哉f,“一德”的含義基于《尹誥》,豐富于《咸有一德》。古代學者通過對《咸有一德》篇的理解,對“一德”進行釋讀并逐漸將其義理化,豐富了“一德”的內(nèi)涵。

三、義理“一德”含義解讀梳理

作為政教經(jīng)典,《尚書》中包含了許多治理國家的政治思想,有多處強調(diào)“德”之教化。《古文尚書》中的《咸有一德》篇全文以“一德”貫之,有濃厚的政教色彩。隨著《咸有一德》篇的傳世,“一德”的含義不斷被后世經(jīng)學家、哲學家進行義理化闡釋,以教導君之為君、臣之為臣,并逐漸與哲學含義相連,具體而言即以“一”為基點進行解釋?!耙弧痹谥袊軐W語境中含義極廣極深,分為工夫上的“一”與本體上的“一”,梳理各家對“一德”的解釋,也可大致按這兩類劃分。

(一)“純一其德”——工夫上的“一”

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將《咸有一德》篇的“一德”釋為“純一之德”,謂伊尹“恐太甲德不純一而戒之”,告誡太甲要君臣皆有“純一之德”,并選任有“純一之德”者為臣。此外,孔穎達還對“一德”進行了詳細闡釋:

德者,得也,內(nèi)得于心,行得其理,既得其理,執(zhí)之必固,不為邪見更致差貳,是之謂“一德”也。而凡庸之主,監(jiān)不周物,志既少決,性復多疑,與智者謀之,與愚者敗之,則是二三其德,不為一也。經(jīng)云“廣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是不二三則為一德也。又曰:“終始惟一,時乃日新。”言守一必須固也。太甲新始即政,伊尹恐其二三,故專以一德為戒。

孔穎達將“德”解釋為所得之理,又講“既得其理,執(zhí)之必固”,即有堅持真理之義?!对娊?jīng)·衛(wèi)風·氓》有“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二三”多作“不專一”解?!暗挛┮弧碑斉c“德二三”相對,故云“是不二三則為一德也”。孔穎達理解的“一德”其實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所得之理純一至高,二是得理后要專一不二,不因邪見改動,守之必固。能夠純一其德并固守其德,則可教化下民,一哉王心,得民心支持,亦有天佑,動無不吉,常保其位,如此方能使國家長治。

實際上,將“一德”之“一”解釋為“純一”并非自孔穎達始。在屈原所作的《天問》中有“何圣人之一德?卒其異方”。東漢文學家王逸在其《楚辭章句》中注云:“言文王仁圣,能純一其德,則天下異方,終皆歸之也?!睂ⅰ耙坏隆贬尀椤凹円黄涞隆薄!吨芤渍x·系辭下》有“《恒》以一德”,韓康伯注為“以一為德也”,孔穎達疏作“恒能始終不移,是純一其德”,與王逸解《楚辭》之“一德”同??追f達在《尚書正義》與《周易正義》中對“一德”的解釋相似,可見其理解的兩處“一德”是有關聯(lián)的。《周易系辭》的“恒以一德”,是據(jù)恒卦而言。虞翻注曰:“‘恒德之固’,‘立不易方’,‘從一而終’,故‘一德’者也?!鼻迦死畹榔绞枳鳎骸皬囊还使蹋瑥囊还什灰?。‘從一而終’,故曰‘一德’?!币讉髦械摹耙坏隆庇泻愠2蛔冎猓嗉础笆刂桃病?。孔穎達的這一釋義也契合了《咸有一德》中多次對“厥德?!薄敖K始惟一”的強調(diào)。黃懷信先生根據(jù)《咸有一德》篇中“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認為“一德”為“恒一不變之德”,亦同于此義。

朱熹從孔穎達“純一之德”之說:

“咸有一德”,竊謂一者,其純一而不雜。德至于純一不雜,所謂至德也。所謂純一不雜者,蓋歸于至當無二之地,無纖毫私意人欲間雜之,尤《易》之常、《中庸》之誠也。說者多以“咸有一德”為君臣同德?!跋逃幸坏隆惫逃型铝x,而一非同也,言君臣皆有此一德而已……此篇先言常德、庸德,后言一德,則一者,常一之謂。

其中,“說者多以‘咸有一德’為君臣同德”在程顥的觀點中可見一斑:“擇同心一德之臣,與之共成天下之務,《書》所謂‘尹躬暨湯,咸有一德’,又曰‘一哉王心’,言致一而后可以有為也。”程顥將“一德”解釋為“同心”,又言“致一”,有告誡君王宜行王道,與臣民同心,“極聽覽之明,盡正邪之辨,致一而不二”,一齊天下之謂。郭雍在其《易說》中亦有“大哉君臣之道,各從其類,如是之至也。故湯使聘之,幡然而改者,商之一德之臣也。聞文王興,而盍歸乎來者,周之同德之臣也”。此處“一德之臣”與“同德之臣”對舉,當理解為同義。將“一德”理解為“同德”固然于字面上符合文義,但朱熹認為不當止于此?!耙弧碑斨傅轮兛芍劣凇俺R弧倍鵁o私意人欲間雜其中,到達了至高至純的境界。

“一德”之“一”作“純一”解,是從“工夫”層面來談的。“工夫”一詞,由佛教、道教開始構建其義理框架,又由儒家將其徹底義理化?!凹円黄涞隆笔莿幼鬟^程,使自身之德純一而不雜,于朱熹處即是“滌除玄鑒”之工夫;“純一之德”是結果目的,德性純一,無私無欲,恒常不移,至高至善。朱熹認為,“咸有一德”雖有同德的含義,但更強調(diào)君臣都擁有純一不雜、至高無上的大德。其所謂“純一不雜”,是指去除了私心與人欲的至純至善。在這里,他把“一德”的高度提升到與《易》之“?!薄ⅰ吨杏埂分罢\”并列,賦予其極高的哲學意蘊,合乎其“明天理,滅人欲”的主張,要滌除玄鑒式地發(fā)明本心,以求達到“心之全體湛然虛明,萬理俱事”的境界,即“純一不雜”之至德。同時,“一德”還有“常一”的含義,有了純一不雜之至德,還應常一固守,不二不移。錢時在《融堂書解》中亦有相關論述:“是君臣之間皆有一德……極言天命人心之向背,與夫國祚之存亡,全系乎此德?!痹凇暗乱唬瑒迂璨患?;德二三,動罔不兇”下注:“德本一也。二三者,非德也,意也。不動乎意,純明渾融,雖應酬交錯,萬變?nèi)f化,未嘗不一也?!彼J為,“一德”于君臣而言至關重要,關乎國祚,這種德的特點是純明渾融,雖千變?nèi)f化,亦守之必固,在變動中保持著恒常,體現(xiàn)了一種辯證思想。“二三者,非德也,意也”,只有做到“不動乎意”,才能在應酬交錯千變?nèi)f化中保持“常一”之德?!安粍雍跻狻币嗉幢3帧俺R弧敝碌墓し颉?/p>

《古文尚書》是朱子道統(tǒng)思想及心性論的依憑的基本文獻。朱熹的工夫論講求“精一執(zhí)中”,亦是從《古文尚書》而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大禹謨》中“十六字心訣”為理學家所重視,并逐漸成為理學中修養(yǎng)工夫的一大核心。這里的“一”,亦與“一德”之“一”相關聯(lián)。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解釋道:“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可見,這里的“精”與“一”與“一德”之“純一不雜”與“常一固守”兩層含義相對應,是被朱子置于同一個義理體系下的概念。總體來看,朱熹對“一德”的闡釋與孔說基本無二,但較之更為豐富與系統(tǒng)。朱熹將這一概念納入其理學體系中,并作為其“工夫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可謂精妙。

(二)“一”之德——本體上的“一”

在中國哲學的語境中,本體上的“一”是整體,是道,是天理,是混沌一氣,是萬物之源,是宇宙之本體。如老子云“萬物萬形,其歸一也”,莊子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皆是一種混沌同一的整體觀?!痘茨献印ぴ徰浴酚小耙灰舱撸f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韓非子》有“道無雙,故曰一”,朱熹“理一分殊”之“一”與王陽明“一即天理”之“一”亦是本體角度的“一”。于“一德”的解釋上,朱熹雖將其與“?!迸c“誠”相提并論,但并沒有深入明晰其本體層面的含義。其他理學家在解釋“一德”時則逐漸挖掘出了“一德”本體層面的含義。

呂祖謙在其《東萊書說》中有:

前圣后圣,入道各有自得之地。在堯舜禹,謂之執(zhí)中;在伊尹,謂之一德;在孔子,謂之忠??;在子思,謂之中庸;在孟子,謂之仁義,皆所以發(fā)明不傳之蘊……蓋明百圣之所未明,大抵圣人之于道,各有所受用。因其所受用而明其道,以詔天下后世。

呂祖謙抬高了“一德”的地位。他認為,“一德”是由伊尹拈出的,是伊尹的入道自得之處,并將其與“執(zhí)中”“忠恕”“中庸”“仁義”幾個概念并舉,認為“一德”并非“同德”,而是與上述四個概念一樣含有豐富的義理。在呂祖謙看來,“一德”之于伊尹,如“忠恕”之于孔子,“中庸”之于子思,“仁義”之于孟子,是伊尹之學的核心所在。呂祖謙又言:“一德克享天心者,謂天之心即一德?!彼麑ⅰ耙坏隆睔w于“天心”,給予了“一德”本體內(nèi)涵。

范浚在其《咸有一德論》中,明確地從本體角度闡述“一德”之“一”。他認為,《咸有一德》“終篇以‘一’為言”,又云“至哉一乎!大哉一乎!粵自元氣未判,混然純?nèi)?,命之曰太一”,顯然,范浚所指“一德”之“一”,是從本體上而言的。“一”在范浚的理論體系中尤為重要,他主張“天人一道”“萬殊一物”“萬理一致”,這一思想在其《咸有一德論》中被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攝萬善于一德,一該之也”,范浚認為,“一”是天地之所成,人亦由人之“太一”而來,知一者智,守一者賢,性一者圣,世間萬物合于一,各種真理貫于一,萬善皆囊括于“一德”之中。范浚所謂“一德”,是“一”之德,即具備了“一”至純至善、無所不包的性質(zhì)的德,它包含萬有,統(tǒng)領天人萬物。

王夫之《尚書引義》中表達的觀點與范浚類似,他認為:

乃從乎形氣而數(shù)之,則一者數(shù)之始也,以俟乎增加者也。依于道以言之,則一者,數(shù)之終也,無不統(tǒng)會者也。

“一”可大可小,小可倍之成千成萬,至于無窮,又可以一統(tǒng)萬,會之于一。又云“天居一而統(tǒng)萬,圣合萬而皆一”“伊尹曰:‘咸有一德’,據(jù)純德之大全而言也”,他認為“一德”無所不備,至于大全,能具備“一”之德者,即可達于道。

較于工夫上的“一”而言,本體上的“一”是個更為抽象的概念。因此,從本體角度理解的“一德”,比工夫?qū)用娴摹耙坏隆备吒爬ㄐ耘c包容性,其內(nèi)涵進一步被擴大,并通過“一”與中國哲學中的本體論相接,成了至高至大、包容萬有的德,成了理論的主體??梢姡韺W家們對“一德”的解釋更加深入與抽象,賦予了其義理性內(nèi)涵,使得“一德”成為一個哲學化詞匯并逐漸融入理學體系中。理學家們從工夫與本體的角度,從“一”入手對“一德”的含義進行闡發(fā),繼承了從先秦以來對“一”的多層次解讀,是對中國哲學體系的完善與深化。

四、“一德”義理化解讀的目的和意義

自《咸有一德》篇隨《古文尚書》流傳于世,代代學者對其有著或同或異的理解;隨古代學者哲思的深入及理學的發(fā)展,“一德”被賦予了更高更深的哲學意蘊,成了具有重要內(nèi)涵的哲學范疇。而現(xiàn)代學者通過對《尹誥》等新文獻材料的釋讀,重新對“一德”本義進行研究并做出了不同解釋,其視野已與古代學者的義理視野大為不同。對比現(xiàn)代學者對簡文“一德”的解釋、古代經(jīng)學家的理解及經(jīng)過義理化后的“一德”含義,可以發(fā)現(xiàn),在義理視野下,經(jīng)過歷代學者的發(fā)揮,“一德”的含義已與前兩者相去甚遠。有學者認為,自古至今的經(jīng)學家、哲學家對“一德”進行過度義理化解讀,是因古人未見《尹誥》,卻被《古文尚書》的《咸有一德》擾亂了判斷。然而,古代經(jīng)學家、哲學家進行這種偏離《尹誥》原意的所謂“過度義理化解讀”,有其目的與意義。

其實,縱觀歷來學者對“一德”的闡釋,在義理視野下,“一德”應當既是本體的,又是工夫的。黃宗羲有言“工夫即本體”,“一德”既在本體上揭示了中國思想家一以貫之的宇宙觀——至大至純、無所不包的“一”之德;又在工夫上充分體現(xiàn)了教化思想意義——要純一己德并守之常固,不隨邪心雜念而變。若要具有本體含義上的“一之德”,就要通過“純一”“守常”的工夫,努力修養(yǎng)自己的德性。經(jīng)過不斷豐富與深化,“一德”已是一個復雜且多層次的哲學范疇,不可單一視之。“一德”也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的“十六字心訣”一起,成為理學家對《古文尚書》義理發(fā)揮的核心。

雖然《咸有一德》篇的真?zhèn)涡詡涫軤幾h,但縱然是開始疑經(jīng)的朱熹,也仍然將“一德”納入其哲學體系當中,并將《古文尚書》中的許多相關概念作為其理學的基石。義理化的闡釋使“一德”得以進入道統(tǒng)??梢哉f,從《咸有一德》篇的創(chuàng)作開始,“一德”就已被賦予了一個文旨地位,兼具教化作用。之后經(jīng)過代代學者的闡釋,尤其是到了宋明理學時期,“一德”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只具文本意義的詞語,而是被豐富充實成了一個哲學范疇,使之能與“忠恕”“中庸”“仁義”“誠”等眾多范疇一起展現(xiàn)“往圣之絕學”。從這一角度來說,與其認為“一德”是一個由伊尹拈出的伊尹之學的核心,不如說是一個由理學家拈出用來闡發(fā)其理論思想的“載體”。理學家于先賢古文中為自己的理論尋求依據(jù),冀以與古圣先賢相接通,通過經(jīng)典表達自己的見解,也由此將經(jīng)典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中?!耙坏隆边@一具有本體與工夫雙重含義的語詞,恰恰能滿足理學家的需要。“一德”既可與中國自古以來“一”“道德”等的哲學思想相接軌,闡發(fā)出本體含義,為理學家的理論提供世界觀、宇宙論的基礎,又可作“純一其德”“守?!钡裙し蛘摻嵌鹊慕忉專瑥亩鹾掀潢P于個人心性修養(yǎng)方面的主張,由此得以“體用合一”,將豐富的思想濃縮在一詞之中。理學家以“一德”作為《古文尚書》義理之旨,并利用這個范疇,通過對其進行義理化發(fā)揮來承載自己的思想,借“經(jīng)典”以宣揚自己的觀點,頗有“六經(jīng)注我”的意味。

由此可見,與當代學者以清華簡中《尹誥》為據(jù)追根溯源、探索本義的研究路數(shù)不同,古代學者尤其是宋明理學家們往往通過《咸有一德》進行義理上的解讀,其最終目的并非闡明經(jīng)典本義,而是以經(jīng)典為載體,闡發(fā)自己的思想。從理解經(jīng)典本義的角度看,理學家的義理化解讀往往是附會的且偏離原意甚遠;但從義理角度上,其所進行的所謂“過度解讀”實際上是借助經(jīng)典的“酒瓶”裝入自己的“新酒”。人們或許無法從其注解的內(nèi)容中探明“一德”的原始含義,但可從中對理學家的哲學思想有更為充分的了解,對研究理學家個人的思想及中國哲學中本體論、工夫論思想等皆提供了重要資料,也可看到“一”在中國哲學中的重要地位與發(fā)展脈絡。從這一角度看,“一德”在中國哲學體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古代學者對其進行的義理化闡釋,將“本體”與“工夫”這兩個中國哲學中最主要的內(nèi)容濃縮于其中。因此,這些義理化解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這與“《咸有一德》是否為偽作”“‘一德’在《尚書》中本義是什么”并無絕對關聯(lián),不能僅從追根溯源還原經(jīng)典的角度單方面批判、否定其意義與價值。


本文來源:《黃河.黃土.黃種人》:http://m.00559.cn/w/xf/26540.html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