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視域下的英漢諺語的對比研究
英語和漢語屬于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系統(tǒng),但是在各自的語言中,都有相當一部分的諺語存在(英語中稱為proverb),這些諺語從來源、語言結構、文化內涵、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存在著多方面的相同和相異之處,本文將目光放在英漢兩民族的文化差異的視域下,對英漢諺語的異同作出對比分析。
一、英漢諺語的相同性
各個地域民族的生活共性使得人類在語言表達和思維形式上形成了跨越時間和地域的共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的語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關系實質上是反映了一種深層次上的“人類共性”。英語和漢語雖然分屬于不同的民族,但兩個民族都具有一些相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反映在語言系統(tǒng)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英漢諺語存在著其他很多相同之處。
1、諺語的來源基本相同
在正式的文字出現(xiàn)之前,諺語就因其易記易懂、流傳廣泛等特征成為人類的傳遞知識和文化主要途徑之一,諺語的產生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古巴比倫,當時的蘇美爾人用楔形文字記錄了古代的諺語,可見諺語的歷史悠久和重要作用。漢語中有關諺語的最早記錄是在夏商時代,英語中的諺語最早記載則是見于八世紀。諺語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其來源主要有人類的生產生活經驗、神話和寓言故事、文學作品和歷史典籍、外來語言等幾個方面,在這一點上,英漢諺語是有著相同之處的。
首先,諺語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內容幾乎涵蓋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經驗的總結。漢語中有不少氣象諺語,有預報天氣的作用。這些氣象諺語中,有根據(jù)天氣現(xiàn)象總結而來的:如“日落西北滿天紅,不是雨來就是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也有通過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行為來判斷天氣情況:如“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等等。漢語中還有很多農諺,為農業(yè)生產提供了寶貴經驗,其中有根據(jù)農歷二十四個節(jié)氣來判斷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獲的:如“白露早來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小滿前后,種瓜種豆”、“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養(yǎng)不得”等;也有說天氣的變化對農作物的長勢和收成造成影響的:如“立夏刮陣風,小麥一場空”、“立秋有雨樣樣有,立秋無雨收半秋”等。在英語中,也有不少生活經驗之談,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譯:一天一蘋果,醫(yī)生遠離你。)、“Do no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譯:不要把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A close mouth catches no flies.”(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Be honest rather clever.”(譯:誠實比聰明更重要。)、“Believe not all that you see nor half what you hear.”(譯:眼見的不能全信,耳聞的也不能半信。)等等。這些諺語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勸誡性,不僅是能夠反映出創(chuàng)造諺語的人民群眾的需求和理想,而且對后人的生活和行為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其次,英漢諺語有一部分是源自民族歷史早期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古希臘羅馬神話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深遠,英語中有不少來自希臘羅馬神話的詞匯和諺語,比如“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在羅馬神話中, Ceres是掌管農業(yè)和谷物的女神,Bacchus是酒神,Venus是愛神,這句諺語表面意思是沒有Ceres和Bacchus的陪伴,Venus會感到寒冷。其實際含義是:沒有物質基礎的溫飽,就難有甜蜜的愛情;又如“There is many a slip between the cup and the lip”這一諺語也來自希臘神話。一位哲學家認為人可以預言未來的,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倒了一杯酒, 并預言說:“我將喝下這杯酒。” 話音剛落,一頭熊闖了進來把他咬死了, 而他的酒仍然放在桌上。這個事例是對哲學家這種觀點的有力嘲諷。諺語表面含義是“杯子到口, 還會失手”,事實上指的是一件事情的功敗垂成。另外,《伊索寓言》在西方世界家喻戶曉,英語中的不少諺語來源于此,比如“The camel going to seek horns lost his ears”這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個故事,一頭駱駝嫉妒牛長有雙角,就去求宙斯賜它一對角,宙斯對它的愚蠢要求很生氣,不僅沒有賜給它雙角,反而撕掉了它的兩只耳朵,此諺語的含義即“駱駝求角不得,反失去了雙耳。”又如“More haste,less speed.”(譯:欲速則不達)、也來自《伊索寓言》。中國民間傳說和神話也為諺語的形成提供了一些素材,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雷公打豆腐、專找軟的欺”,還有來自民間寓言的諺語,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等,雖然數(shù)量不是很多,但基本上都簡單易懂、意義深遠,在群眾中流傳很廣。
第三,諺語來源于文學作品和歷史古籍。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浩如煙海的文學名著是諺語的一個重要來源,比如源于《詩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源于《論語》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保从凇逗鬂h書》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源于《三國演義》中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源于《紅樓夢》的“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保从凇段饔斡洝返摹皩O猴子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豬八戒倒打一耙”等等,還有一些諺語和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有關,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意蘊,比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涉及到了三國時的歷史,意在說明十分明顯的野心;又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句諺語源于鴻門宴時,現(xiàn)在用來說明說話和做事是別有用心;還有“情人眼中出西施”、“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等諺語都與歷史典故有關。在英國,莎士比亞無疑是英國文學的一個高峰,其經典著作影響著英國文學的方方面面,作品中的不少名言流傳至今,也是英語諺語的一個重要來源,比如源自《威尼斯商人》的“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d.”(譯:并非發(fā)光的都是金子),源于《羅密歐與朱麗葉》的“Too swift arrivesas tardy as too slow. ”(譯:欲速則不達),源于《麥克白》的“What's done is done and can't be undone”(譯:木已成舟,覆水難收),源于《仲夏夜之夢》的“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譯:愛情之路多崎嶇),源于《哈姆雷特》的“Brevity isthe soul of wit.”(譯:言以簡潔為貴)等等。
最后,由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播的影響,英語和漢語都從其他的國家和民族借鑒吸收了一些語言素材,有一些諺語是取材于外來語言。比如漢語中的來自于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諺語有蒙古族的“馬在軟地上易失前蹄,人在甜言上易栽跟頭”,侗族的“干旱識好泉,艱難識好漢”,藏族“慢慢熬出來的茶味道好,慢慢講出來的話意思明”等,都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還有直接引自英語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條條大路通羅馬”等。英語在發(fā)展過程中更是從包括希臘語、拉丁語、德語、法語、希伯萊語、阿拉伯語等許多語言中借取了大量的諺語,其大部分已經和英語相融合,但還是有些能找到其源頭,如“Still waters run deep”(譯:靜水流深)、“Walls have ears”(譯:墻中有耳、隔墻有耳)是源自法語;“Homer sometimes nods.”(譯:荷馬有時也會弄錯)是源于《荷馬史詩》,同漢諺的“智者千慮, 必有一失”;“All happy families resemble one another,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s own way.”(譯: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是源于俄國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等。
2、諺語包含有相同的道德觀念。
英漢兩個民族在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性十分明顯,但依然存在著一些共同的評價標準,在人類普世價值的層面上能找到一定的對應關系,比如崇尚勞動、崇尚友情、提倡節(jié)儉、提倡勤奮等等,這些觀念在諺語中有所體現(xiàn)。
漢語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和英語中的“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譯:勤奮是成功之母)、No bees,no honey;no work,no money”(譯:沒有蜜蜂就沒有蜂蜜,不工作就沒有錢)都是強調勤勞的重要性;漢語中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和英語中的“Drop by drop the oceans are filled; stone by stone the walls are built.”(譯:滴水匯大海,壘石筑高墻)都是強調堅持不懈和刻苦鉆研的作用;漢語中的“活到老,學到老”和英語中的“By reading we enrich the mind,by conversation we polish it.”(譯:讀書使人充實,交流使人精明)都是強調學習和讀書的重要作用;漢語中的“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和英語中的“Drunken days have all their tomorrows.”(譯:今日花天酒地,明日窮困潦倒)、“From saving comes having.”(富裕自節(jié)儉中來)都是教育人們要借驕奢、尚節(jié)儉;漢語中的“朋友易得,知己難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和英語中的“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death.”(譯:沒有朋友,雖生猶死)、“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譯:摯友難尋)表明了英漢兩個民族都有重視朋友、珍視友誼的傳統(tǒng);漢語中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滿招損、謙受益”和英語中的“Complaceney is the enemy of study.”(譯:自大自滿是學習的敵人)、“A full cup must be carried steadily.”(譯:杯滿則溢)這些都是要求人們注意謙虛,克服驕傲。以上這些例子都說明英漢兩國在道德觀念層面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在研究和學習諺語的時有時可以從語句的對應性入手。
二、英漢諺語的相異性
英漢諺語雖然有上述的一些相同之處,但畢竟是處于兩種不同的文化和語言體系,差異性實則更加明顯,明確二者差異的原因和表現(xiàn)之所在,對諺語的學習和翻譯都是不可或缺的。
1、生存環(huán)境導致的差異
英國和中國的地理位置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存在著較大差異,英國是一個臨海的島國,人民的生活主要依靠海洋,漁業(yè)和航運業(yè)發(fā)達,因此英語中的很多諺語就和漁業(yè)、航運、海洋有密切關系,比如“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譯:乘風揚帆)、“A smooth sea never makes a skillful mariner.”(譯:不經風浪,難當水手)、“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譯:魚要腐爛頭先臭。其比喻意義與漢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意思相似。)、“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譯:不要教魚兒游泳。比喻意義是“不要在內行人面前賣弄自己”。相當于漢諺“不要班門弄斧”)縱觀以上四條諺語都是與海洋有關。另外,由于英國是海洋性氣候,常年多雨,因此在語言中也形成了一些和天氣有關的諺語,如:April weather,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譯:一邊日出一邊雨,晴雨無常四月天),A misty morning may have a fine day.(譯:早晨有霧露,可能是晴天)。而中國地處大陸板塊中央,復員遼闊,土地肥沃,適合農耕,農業(yè)是中國人民主要的物質來源,所以中國諺語中的農諺占相當大的部分,對農業(yè)生產勞作起指導作用,除了上文中舉的關于節(jié)氣、天氣和農耕關系的諺語之外,有些贊美勤勞,勸誡懶惰的諺語也和農業(yè)有關,比如“人勤地生寶,人懶地生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另外,農耕需要充足的水源,所以中國人與河流的感情很深,日常生活中就也形成了一些與河流有關的諺語,如“不到黃河心不死”、“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今人換舊人”等。
2、宗教信仰導致的差異
基督教是很多西方國家的主要宗教,滲透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西方人信奉上帝是唯一的神,信仰基督耶穌,以《圣經》為行為指導,很多宗教教義和宗教故事都轉化為諺語在生活中流傳,上帝、基督、魔鬼等意象經常出現(xiàn)在諺語中,比如“Cast not the first stone.”(譯:欲責他人,先思己過)、“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The prosperity of fools shall destroy them”(譯:愚人貪圖安逸,必害己命)、“God hel ps those who help th emsel ves”、“The devil lurks behind the cross”(譯:魔鬼藏在十字架的后面)等。中國的宗教信仰比較復雜,主體上是由儒、釋、道三種構成。佛教傳入中國已歷經千年之久,教徒分布廣泛,寺廟僧侶眾多,中國的諺語中不少涉及佛教詞匯,有的則佛教經書中的直接引用或改編,比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等。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漢語中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誠”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都來自于道教。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從儒家經典教義“四書五經”中生發(fā)出的諺語不在少數(shù),上文中有所提及,另外因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形成的有關濟世愛國、人倫道德的諺語還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嚴以律已,寬以待人”、“君子一言,快馬一鞭”等等。
3、價值觀導致的差異
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行評判的總的看法和評價。同一民族的整體價值觀有著趨同之處,和其他民族又有著相異之處,中西方人的價值觀體系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比如英國人崇尚個人主義,有著較強的隱私和獨立的觀念,所以有“Do no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譯:不要多管閑事)、“Self-preservat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譯:自我保護是世間第一法則),這些就是典型的個人主義的處世哲學,相比較而言,中國人更重視集體,有著較強的家國意識和人倫意識,因此很多諺語都是強調家庭和人倫意識的,比如“眾人拾柴火焰高”、“單絲不成縷,獨木不成林”、“父母在,不遠游”、“積谷防饑、養(yǎng)兒防老”等等。又如傳統(tǒng)的中國人對待愛情婚姻沒有自主權,而且認為婦女地位低下,要依靠丈夫,對婦女的忠貞也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因此就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忠臣不事二君,貞婦不嫁二夫”、“娶到的媳婦買到的馬, 由人騎來由人打”;而在英國,愛情是神圣和自由的,“Love can not be compelled.”(譯:愛情不可強求),對婦女也十分尊重,女權意識很強,諺語中有不少贊美妻子的話,如“He that will thrive must first ask his wife.”(譯:要想事業(yè)興旺, 先向妻子討教)、“The wife is the key of the house.”(譯:妻子是治家之關鍵)、“A cheerful lwife is the joy of life.”(譯:妻子快樂則全家快樂)等等;再如,西方社會商品經濟發(fā)達,人們對于利益更加看重,競爭意識也很強,而中國則更看重感情,崇尚中庸之道,因此英語諺語中有“Keep up with the Joneses.”(譯:努力趕上富鄰居,爭強比闊)、“Beauty is potent,but money is more potent.” (譯:美貌固有力,金錢力更強)、“Money is the key that opens all doors.”(譯:金錢是開啟任何一扇門的鑰匙),而漢語諺語中卻有很多是與之相反的,比如“難得糊涂、與世無爭”、“槍打出頭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等。
4、風俗習慣導致的差異
由于諺語多源于生活,所以必然帶有一定的民俗特點和審美趣味,最典型的莫過于不同民族對于動物所表現(xiàn)出的民族感情色彩上的差異。
狗在英國是受人喜愛的寵物,被視為忠誠的伙伴,所以英國人要表達“要像對待你自己的朋友那樣對待我的朋友”這類意思時,會說“Love me,love my dog.”(類似于漢語中的“愛屋及烏”);在英國人眼里,狗老如人老,變得審慎、穩(wěn)重而又富有經驗:“If the old dog barks,he gives counsel.” (譯:聽到老狗叫,一定有情況);其他的還有“Every dog has its day.”(譯:凡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譯:好狗應得好骨頭,有功之人應得獎賞),這些諺語中直接以狗來喻人,且都是褒義色彩,可見英國文化對狗的喜愛。而在中國人眼中,狗有著卑微低賤、仗勢欺人、阿諛奉承等特點,所以很多帶有貶義色彩的諺語中常出現(xiàn)狗的身影,比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無一不含有對狗的批判態(tài)度。
在英國,獅子是百獸之王,是力量和權威的象征,一個勇敢、威武、強壯的人常被譽為“The Lion-heart”,英語諺語中有“A bark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sleeping lion.”(譯:吠犬雖惡,好過睡獅)、“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指在獅穴捋獅須,其喻義為敢于當面抗拒,都提及到獅子的特點;而與之相應的,漢語中更加崇拜老虎,認為老虎才是山林之王,是兇猛、力量的代表,比如“老虎屁股摸不得”、“人憑志氣虎憑威”,另外涉及老虎的諺語還有“虎毒不食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等等。
中國人自認是龍的傳人,龍在中國是一種神圣、高貴、有無窮威力的動物,曾一度只有皇帝才可用到這一稱謂,代表權貴和吉祥,因此,含有龍的漢語諺語大多是褒義的,如“二月二,龍?zhí)ь^,妖魔鬼怪犯了愁”、“寧養(yǎng)一條龍,不養(yǎng)十個熊”,而在英語中,龍是一種兇殘、丑惡的反面形象,“dragon death”一詞意指爭斗的根源,“You can not bread the dragon in his lair.”(譯:兇龍在穴,切莫輕舉妄動,類似于漢語中的“不要再太歲頭上動土”)。
另外,對待其他事物,中英兩個民族也有差別。比如對待酒,英國是一個愛酒的民族,甚至成為用餐時的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正規(guī)的西餐必須備有開胃酒,所以才會出現(xiàn)“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re.”(譯:酒神淹死的人比海神多)、“When wine is in,truth is out”(譯:醉酒令智昏)來勸誡人們不要貪杯,不要貪圖享樂;在中國,酒成為一種重要交際手段,一種團聚的象征,在慶祝節(jié)日、舉辦儀式和禮尚往來、請客吃飯時常見到酒,但不像英國人那樣普及,所以與酒有關的諺語,大多帶有交際和慶祝之意,如“酒逢知己千杯少”、“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等等。
三、結語
諺語,將豐富多彩的內容高度濃縮在簡潔通俗的形式中在其所屬的語言系統(tǒng)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的載體和縮影,通過對英漢諺語相似性和相異性的對比研究,不僅能夠給英漢翻譯和學習提供更好地指導意見,也能為外語學習者了解所學目的語所處的文化背景的打開一個窗口,既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也有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
欄目分類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