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試論中醫(yī)的養(yǎng)生防病觀

作者:谷雪峰來源:日期:2014-01-15人氣:1678

1  整體觀

醫(yī)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怎樣去看人體以及用什么去看人體,用顯微鏡看它,人是“一碗細胞”、“一袋基因”、“一兩蛋白質”;如果用心去看它,就會發(fā)現人與宇宙萬物原本就有一種深刻的聯系,我們與萬物息息相通,人的生命在時空中,絕不是孤立的,他們共同生成,共興共榮、共侮共毀、同構同律。

與西醫(yī)發(fā)展向微觀的、分析的進路不同,中醫(yī)所一以貫之的是一種宏觀的、整體的進路,這是中醫(yī)區(qū)別于西醫(yī)的顯著特點和優(yōu)勢。中國人立足于整體。認為整體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我們的先人很早就認識到生命與整體、生命內部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以及生命內部各部分之間存在著相存相依、和諧完美的關系。對這些關系的破壞,將意味著疾病甚至生命的完結。

受《周易》整體觀的影響,中醫(yī)立足于從整體上把握生命、看待健康、治療疾病?!饵S帝內經》將《周易》天人整體觀汲取到醫(yī)學之中,提出了“人與天地相參”的觀點。《黃帝內經》呈現了一個宏大的整體醫(yī)學模式,一種天人相參、人與天同、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天地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是處在宇宙大環(huán)境和社會大環(huán)境下的精神生命。自然的變化一定會影響人體,俗話說,冬日打雷,十欄九空。

中醫(yī)在宇宙的大背景下看待生命、研究生命,認為人體與宇宙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有著相似的結構特征和遵循著共同的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被稱為道。普利高津在《探索復雜性》一書中指出:中國文化具有一種遠非消極的整體和諧。中醫(yī)的“望、聞、問、切”便是整體觀的應用。根據整體的觀念,人本身也是一個整體,身體內部的變化都會從體表上表現出來,身體的外部是身體的內部的一個“相”。有了整體觀,中醫(yī)治療時不再拘泥于“頭痛醫(yī)頭”,而采取“頭痛醫(yī)腳”即頭痛從腳上治,“治胃病從腿上治”等一些內病外治的方法。這是天人整體觀在治療上的應用。

這種天人相參的整體觀是深度的主客體合一,是主客融合的最高層次,與現代生物全息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天人整體觀最終是要達成天人合一、主客依存、和諧共處的理想境界,而中醫(yī)學的本質正是引領人們向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生命本質的回歸。

2  和諧觀

西人重事實,中國人重關系,實際上陰陽、五行、八卦都是關系學。陰陽是最基本的關系,五行是相對復雜的關系,八卦是更為復雜的關系。關系雖然看不見,有質無形,但是卻更本質,通過調整這些關系就能夠使事物的結果發(fā)生改變。陰陽作為最基本的關系,如果出現了不平衡,就會破壞了生命的和諧。生命和諧論認為生命能夠和諧存在,對于出現的不和諧可以通過調節(jié)陰陽關系重新達到一種新的和諧。生命的本質是一種和諧存在,也只有和諧才是生命的正常存在。

“和諧”最早出自《周易》,根據《周易》的觀點,世界皆是陰陽?!傲⑻熘?,曰陰曰陽?!盵2]《周易》以陰陽為符號,從始至終都在論述一個東西:陰陽及陰陽的變化。莊子在《莊子·天下篇》說:“《易》以道陰陽”。陰陽是宇宙中最基本關系,陰陽是指對立的兩個事物或對立的兩個方面,代表了宇宙的兩個組成部分,陰陽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不分離,獨陰不能生,孤陽不能長。那么,陰和陽在一起是和諧?還是沖突?

作為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在西方的機械論看來,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難以調和,非此即彼。如果說有轉化的話,也只是一方戰(zhàn)勝了另一方,而在新的條件下又形成新的對立。在《周易》中,任何事物中的兩個對立面都是互根的,即互為對方存在的基礎。由于是互為基礎,它們不僅可以相互轉化,還可以共同向其它物轉化,更可以和諧共存,而和諧是萬事共存的首要條件。而陰陽和諧是萬事萬物和諧的根本,若根本不和諧,則什么都談不上和諧了。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盵3],說明世間萬物、人事皆以陰陽和諧為存在的條件。所以說陰陽和諧是根本之道,是客觀規(guī)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和諧”。

生命和諧論影響了中醫(yī)對健康的看法,如果人體是和諧的,那就是健康的。

首先,人體有達成和諧的可能,因為人體本身也是一個整體,一個生命系統(tǒng)。根據生命和諧論的觀點,它能通過陰陽的變換和五行的生克進行自我調節(jié),而且是一個“高度自治”的系統(tǒng)——通過人體的自愈能力來達到的。

其次,陰陽平衡是指一種相對的穩(wěn)定狀態(tài)。中醫(yī)以什么作為判斷健康的標準?《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迸袛嗳梭w健康與否的首要條件,就是看陰陽是否處于一種相對平衡和穩(wěn)定的狀態(tài)。陰陽平衡便是陰陽雙方在消長和轉化的過程中,雙方誰都既不太過也不太衰,呈現出的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這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正常狀態(tài)。

生命陰陽平衡是一種陰陽和諧,表現為臟腑平衡、寒熱平衡、氣血平衡和虛實平衡?!昂湍松缓蛣t不生”[4],說明了陰陽和諧的重要性。只有陰陽和諧了,萬物就和諧了。

3  預防觀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盵5]意思是說,圣人不等病已經發(fā)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fā)生之前,不等到亂事已經發(fā)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發(fā)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經發(fā)生,然后再去治療,亂子已經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渴了才去挖井,戰(zhàn)亂發(fā)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它不僅僅告訴我們治療疾病要從預防入手,其實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給我們一種觀念,告訴我們一種思想,就是要居安思危,要未雨綢繆,從而使我們生命健康長壽。

“不治己病治未病”站在理性思維的高度,跳出了有病治病對抗性思維的局限,將疾病預防于未萌之先?!端貑?#8226;八正神明論》說:“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這里的“上工”是指高明的醫(yī)生,意即高明的醫(yī)生并不局限于治療己經發(fā)生的病癥,更應著眼于人體內外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協調與調理,使其不產生病癥,即保持“平人”狀態(tài)。這種思想經過衍生和發(fā)展,至唐代就成了“上醫(yī)醫(yī)國,中醫(yī)醫(yī)人,下醫(yī)醫(yī)病”[6]的泛醫(yī)學思想,即將人類社會、人(包括人群和人體所患的疾病)都納入了醫(yī)學的視野,表現了跳出醫(yī)學來認識醫(yī)學的勇氣和智慧。

4  生態(tài)觀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局限于醫(yī)學而探討醫(yī)學,視域是狹隘的,無法看到醫(yī)學的真面目。而中醫(yī)學從誕生時就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有了樸素的生態(tài)醫(yī)學觀,把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擺脫了“唯人獨尊”和“人之外皆為工具”的思想束縛。

在莊子看來,“以道觀之,物無貴賤”[7],主張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的價值,敬重生命,厚德載物,普利萬物,使自然界保持正常循環(huán)和全面和諧。古人認為,如果人的行為和生產活動“逆天數、違天時”,將自食惡果,所以人的活動要“上律天時”,“不違農時”,主張“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不麛不卵,不殺胎,不夭夭,不覆巢,即圍獵時要“網開一面”行“三區(qū)之禮”,不捕殺幼獸、孵卵之鳥、懷胎母獸,不伐未成材之木,不顛覆鳥巢,強調了對動植物繁殖的保護。

這些思想對于今天的人類仍不失為一種警醒。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醫(yī)學在與疾病做斗爭過程中付出了十分慘重的代價。我們用抗生素改變了整個自然界的面貌,其結果,許多常見感染性疾病的控制越來越困難,抗生素的濫用對大多數病原菌造成滅頂之災,同時也濫殺無辜,破壞了菌群間相互制約的平衡,催生了具有超級抗性的抗藥菌株:曾一度得到控制的結核病卷土重來、鼠疫對人類虎視眈眈、霍亂也在一些地區(qū)死灰復燃……。如果當初能站在生態(tài)學的視角,不是把細菌視為危險的敵人而千方百計予以根除,維持“井水不犯河水”的環(huán)境條件從而和平共處,那么人類就會避免在這場戰(zhàn)爭中損傷慘重了。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