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靜妙悟,為畫之道――淺析張彥遠對“虛靜”、“妙悟”說的發(fā)展-文學論文
唐代著名畫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評論顧愷之的畫作時說:“遍觀眾畫,唯顧生畫古賢得妙理,對之令人終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眴栭L彥遠所談的是鑒賞顧畫時的感受,他認為“妙理”是品畫的標準,即“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只有達于“物我兩忘,離形去智”的虛靜狀態(tài),才能“臻于妙理、妙悟自然”,并進而指出“虛靜”“妙悟”是“所謂畫之道也”。也有人認為張彥遠論述的是創(chuàng)作心理,“虛靜”“妙悟”才能畫出“臻于妙理”的好畫,但創(chuàng)作心理和鑒賞心理是相通的,“虛靜”“妙悟”作為審美心理狀態(tài),貫穿于藝術創(chuàng)作、鑒賞的全過程以及一切審美體驗之中,兩種解讀沒有本質上的分歧。
張彥遠的論述指出了由“虛靜”而“妙悟”的審美心理過程,第一次明確地揭示了“虛靜”和“妙悟”的關系,并把“虛靜”、“妙悟”提高到“畫之道”的高度加以強調,這是對“虛靜說”、“妙悟說”的重大發(fā)展?!疤撿o”是道家的一個哲學范疇。老莊認為要棄絕一切功利欲念、是非得失的計較和思慮,凝神專注于特定對象,才能對道深觀遠照。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薄^復”亦即觀“道”,觀“道”,也就是觀天地之美。莊子云:“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薄靶輨t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彼^“倫”,是“理”,亦即自然之理?!爸勒弑剡_于理",達于理”是“知道”的象征,而“虛靜”則奠定了“達于理”的心理基礎。老莊均認為“致虛極,守靜篤”,即“虛靜”的心態(tài)才能知曉“道”的根本。道家所謂“虛”,是“無”,是“中虛”之空,而非“外曠”之空,故曰“虛則實,實則倫矣”。同樣,道家所謂“靜”也不是死水一潭,而是排除了主觀雜念和紛雜現(xiàn)象之后的靜,它仍然保留了“動”的趨勢和活力,所以說“靜則動,動則得矣”。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唯其“虛”,方可更充分正確地容納客觀事物之“實”;唯其“靜”才能使思維更有力地“動”起來。由此可見,“虛靜說”,蘊含著虛與實的統(tǒng)一,靜與動的統(tǒng)一,主觀的心與客觀的物的統(tǒng)一,這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與審美心理是一致的。主體要是以“虛靜”的心態(tài)去觀照“道”,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大美”、“天地之美"、體會到“至美至樂”。作為觀“道”的必要條件,“虛靜”是人們思維過程中排除內外干擾,使人的精神超脫于外物與現(xiàn)實的各種束縛,而獲得一種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純粹。“虛靜”的心態(tài)也可以稱作是一種感受“至美至樂”的審美心態(tài)。魏晉六朝時期,老莊和佛學蔚為興盛,“虛靜說”也繼往開來,正式進入了中國古典美學和藝術理論范疇。自此開始,“虛靜”作為審美活動中應具有的一種虛空澄明的心態(tài),便幾成共識。
張彥遠說的“凝神暇想”與“虛靜說”關系密切,“凝神”是說虛靜心態(tài)具有選擇性、指向性和集中性,使人思維專一。此說源于《莊子達生》,其中講了一個駝背老人捕蟬的故事,老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所以能捕蟬“猶掇之也”。他說:“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zhí)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莊子認為,“虛靜”心態(tài)是“用志不分”,心與物融合為一體,最終在恬淡無為中達到無所不為。那么,把注意力集中于一點上,凝神觀照對象,同樣可以在觀照中自由地超越,獲得美的享受。審美觀照的過程,就是凝神,是審美注意力選擇、把握審美對象并且通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煥發(fā)出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既然“虛靜”可以為審美觀照提供心理條件,那么也就為自由的想象和聯(lián)想(即“遐想’)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遐想,也謂“乘物以游心”,一方面是順任自然,一方面是“不敖倪于萬物”,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心靈不受束縛和干擾,既獲得游心的快感,也實現(xiàn)精神的解放?!板谙搿睆娬{了“虛靜”論中精神自由的審美心理機制。莊子說:“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冥冥”則虛,“無聲”則靜?!疤撿o”的心態(tài)擺脫了局部感官的“視”與“聽”也就提供了充分發(fā)揮自由聯(lián)想和想象的空間,并且使直觀轉向領悟,由外視外聽轉向內視內聽??梢哉f,“見曉"、“聞和”,都是虛靜的結果。
張彥遠的以虛靜求妙理,凝神遐想的觀點,并沒有太多新意,不過是晉、南北朝時期美學思想的重復。最早將“虛靜”概念運用于美學、藝術研究的陸機、劉勰都做過類似的論述。陸機《文賦》開篇“佇中區(qū)以玄覽”要求創(chuàng)作主體佇立在“虛靜”無為的本體高度來整體直觀地把握萬物的全貌和精髓。這種對宇宙本體、世界萬物的整體把握與體悟、不是一般純粹的感覺和抽象思考,而是個體心性對萬物整體而非局部的直觀把握;因而,“玄覽”是一種整體直覺的認識方法,是使精神居于虛靜來觀照萬物,在此狀態(tài)下,觀者的心智不因外物影響限制,所以觀者最終能與道同體,“終與玄同”?!段馁x》有言:“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收視反聽”,即摒除干擾使內心精神保持寧靜的狀態(tài);“耽思傍訊”,即作家內心精神在虛靜狀態(tài)下保持著最大的自由度,去充分想象,傍求萬物;“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以及“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都是極力形容想象在虛靜狀態(tài)下超越時空的特征。此后,劉勰將“虛靜”作為“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⑩⑩劉勰直接引用《莊子》中的話,強調虛靜對文學構思的重要性,將虛靜視作創(chuàng)作構思和藝術想象的首要條件。關于虛靜狀態(tài)下想象的自由性和超越性,劉勰論述道:“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輥劉勰認為虛靜心境最容易感受客體物象的審美特征和精微之理,激發(fā)作者的想象空間,劉勰充分闡釋了“虛靜”理論但卻沒有進一步明確說明虛靜和妙悟的關系。那么,可不可以說張彥遠論述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是“由虛靜而妙悟”的審美心理過程說的開端呢?這需要追述一下唐以前“妙悟說”的發(fā)展過程。
從語源角度看,“妙悟”說可以追溯到莊子的《田子方》:“物無道,正容以悟之?!陛佪伈贿^莊子講的是使人醒悟到做人要純真自然、無為寡欲的道理,和后來作為哲學、美學范疇的“妙悟”不同?!懊钗颉币辉~最初見于東漢僧肇的論著《肇論》:“然則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則有無齊觀,齊觀則彼已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輥又云:“以知涅槃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輲。“妙”是道家語,是道的重要品性;“悟”是佛家語,是入境成佛的重要手段,“妙”“悟”二者結合正體現(xiàn)了佛道思想的融匯。在魏晉南北朝以后的談佛文章中,作為禪宗的一個重要范疇,“妙悟”被普遍使用。如《壇經(jīng)》中的“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就是要求學禪要清除私心雜念,從而達到本心清凈、空靈清澈的精神境界。臨濟宗的祖師黃檗希運說:“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ù艘恍募词欠稹娚嗤馇螅笾D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xiàn)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輥這就是永恒與無限的本源的中國最早用“悟”或“妙悟”來表述審美活動清凈心,它要通過“息念忘慮”,剎那間頓悟“真如”本性,去除見道明性的障礙,達到無利害的空靈心境,此即“妙悟”,指不受理性認識約束與規(guī)范的非邏輯的直覺體驗。禪宗的“妙悟”和道家的“虛靜”有許多共通之處,二者都要求主體排除外在干擾進入一種精神的超然狀態(tài),感受宇宙萬物。因此,禪宗的妙悟實質上和道家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脈關系,但這還只停留在哲學范疇,沒有美學化。需要指出的是,禪宗的妙悟與美學的妙悟是不同的:禪宗妙悟的旨歸為悟空,美學的妙悟為審美;前者不在言,后者不離言;前者去情,后者貴有情。但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是相通的。
和審美認識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在論述畫人物技法時指出:“人有長短,今既定遠近以矚其對……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輴人物像的傳神與否,關鍵在“悟對”,即畫家對創(chuàng)作對象的觀察體悟,對繪畫的心領神會。晉宋之交的宗炳更進一步,初步把虛靜和悟結合了起來,他指出“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巖,何以加焉?又神本無端,棲形感類,理入影跡,誠能妙寫,亦誠盡矣。"輥輥他認為創(chuàng)作要“應目會心"、“應會感神”,通過調動感官加上內心的“妙悟”達到心物的水乳交融,將“萬趣融其神思”之中,將創(chuàng)作發(fā)揮到極致。這種狀態(tài)的出現(xiàn)是通過“含道應物,澄懷味象”@的方式實現(xiàn)的。“澄懷”,即虛其懷、靜其心,使情懷高潔,不為物欲所累;也就是虛靜。“澄懷”是實現(xiàn)審美觀照的必要條件,“澄懷”才能“味象”,“味象”即品嚼、把玩、體會宇宙萬物的形象之美。在宗炳眼里,“象”已不是現(xiàn)實的自然山水的外在形象,而是藝術家處于虛靜狀態(tài)中進行審美觀照時所顯現(xiàn)于目前或腦海中的審美意象。南朝齊梁時代陶弘景在《與梁武帝論書啟》中則用“悟”來論述書法創(chuàng)作:“今圣旨標題,足使眾識頓悟。”隋唐談妙悟的人比較多,代表人物有虞世南,李世民張懷瑾等。虞世南在《佩書齋書畫譜》中指出:“故知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及乎蔡邕、張索之輩,鐘繇衛(wèi)王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其旨也?!边@對于作為“心靈藝術”的書法來說,是非常中肯的。李世民曾說:“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边@種“契于妙”的審美體驗方式,旨在強調通過心靈觀照、神游默會等內心體悟活動,領悟幽邃的心靈中的以,得知身世后強烈要求報仇就不顯突兀。相反的是影片中,真正面對自己身世后,孤兒竟然沒有經(jīng)過一段掙扎,提劍跟著程嬰去復仇就顯得非常突兀。
此外,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要在固定時間內制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潮以持續(xù)不斷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所以它要求戲劇沖突更頻繁、復雜。因此,改編過程中根據(jù)需要增添或刪減一些非主要人物形象,都是必要的。但是增或減應當服從于中心主題。影片刪了勇士魏絳、餓夫靈輒、殿前太尉提彌明的精彩表現(xiàn),這三個人物都是英勇忠義正直之壯士。影片中增加了程嬰老婆的戲份,多了程嬰與老婆之間的沖突,編導本意當是以婦人之見烘托出程嬰的偉大,程妻的形象刻畫基本上是可信的,也使得故事更加跌宕起伏,但事實上對突出程嬰的高大和對主題的加深并沒有起到太大作用。原著中本來放孤后壯烈自刎的韓厥,在影片中因為被屠岸賈砍了一刀而發(fā)誓報仇,忍辱偷生十幾年只為最后在戰(zhàn)場上放一支并沒有奪去屠岸賈生命的冷劍,人物形象顯得蒼白無力更顯多余。
結束語
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的藝術性恰在于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通過充滿著令人痛心疾首的矛盾和利用正與邪、善與惡、黑與白等鮮明的對比來強化其藝術效果。當然,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及其表現(xiàn)形式,出于某種需要抑或作品設計者的匠心取舍,在同一悲劇的表現(xiàn)方面總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或因渲染而增強,或因淡化而減弱,這種差異,也正是藝術作品適度取舍和有限創(chuàng)造的集中體現(xiàn)。電影《趙氏孤兒》與同名元雜劇在悲劇性表現(xiàn)方面的差異其因正在于此。
欄目分類
- 新媒體語境下地方文化故事化傳播的策略研究
- 博物館數(shù)字化傳播對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影響
- 數(shù)字化轉型背景下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人才供需匹配研究
- 公共圖書館詩詞閱讀推廣研究
- 基于“工匠精神”培養(yǎng)的高職院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研究
- 剪紙和文學在文旅融合中的發(fā)展研究
- “書磚”古籍的修復研究——以《及第征祥錄》為例
- 基于OBE教學理念的工業(yè)物聯(lián)網(wǎng)課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
- 紙質在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設計中的應用
- 數(shù)字經(jīng)濟驅動下的制造業(yè)轉型路徑與企業(yè)績效關系研究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
- 《農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