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中的“庫拉”述評——文學論文
在莫斯《禮物》一書“禮物交換的原則、理由與強度”中,談到禮物研究的主題,表面上看平淡而繁瑣,卻能引發(fā)讀者深思獨特的見解。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禮物》中“庫拉”含義,我們可以從莫斯的《禮物》中找到解答。何為“庫拉”?馬林諾夫斯基定義為:“庫拉是一種特寫重大的而又復雜的風俗,在物品流動交換中,都受到傳統(tǒng)規(guī)則和習俗的制約與管理”。從中我們不難可以看出,庫拉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規(guī)則,而在此基礎上又必須受到契約機制的制約和監(jiān)管。莫斯《禮物》中的庫拉是一種大型夸富宴的統(tǒng)稱。庫拉承載著部落間與族際間的大量貿易與交易,而此種貿易最初只限于貴族間的首領專有,而首領身兼數(shù)職,有的是船隊首長、有的是商人。在此種貿易中的簡單的日用品經(jīng)濟交易有所不同,其所承載的功能和社會形態(tài)也有所不同。莫斯《禮物》中的“庫拉”間的貿易是在固定地點或場所進行和完成的,也就是說,這種部落間的交換與聚會的專屬地是最初原始集市出現(xiàn)的雛形,為物物交換提供了一個平臺,當然,這種市場的雛形與我們當今的街市貿易、交流會、物品展銷會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和關連性。
一、禮物關系中“庫拉”背后的潛在力量
莫斯認為在禮物交換背后存在著一股神秘、巫術、宗教色彩的力量 “禮物之靈”,而且他也認為“豪”(hau)對于理解毛利人的法律及其禮物交換的性質、總體性呈現(xiàn)的方式有著重要的意義。莫斯在《禮物》中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在后進社會或古式社會中,是什么樣的權利與利益規(guī)則,必須要接受饋贈與義務性的回報?是何種什么力量促使受贈者必須要回禮?在庫拉貿易交換中,禮物中都有“hau(豪)”,即是一種精神力。具有很強的道德理由與宗教理由的約束性。禮物本身就具有靈性,使得禮物的贈與者與接受者有割舍不斷的聯(lián)系,精神力量使得雙方的聯(lián)系持續(xù)不斷地進行下去。也正是禮物的精神力量,使得交換得以進行并生生不息地蔓延整個社會。禮物交換看似是一個很微小的環(huán)節(jié),但卻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導引著整個原始社會的正常運轉。最終,“hau(豪)”最終要回到它的主人那里。因此他們必須以宴席或饋贈的方式各自回報以等值或更高價值的“taonga”(財產),通過這種特有的方式,他們才能變成相對于原來贈與人的權威和權力,才能變成新一輪贈與關系的主人。所涉及到的財富交換,其實質也就是一種經(jīng)濟風俗的另一呈現(xiàn)。在規(guī)模較小的庫拉交易中,人們會懇求、索要并交換大量物品,在此庫拉中會形成與庫拉并存的各種社會關系。但庫拉與此行的目的始終是有關連的?;蛟S可以說這個關連性含有一種特殊權利的原則性,即所謂的經(jīng)濟、機制與道德的復合。“從部落內庫拉制度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來看,禮物交換制度已經(jīng)滲入到了特羅布里恩人經(jīng)濟生活、部落生活和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誠如馬林諾斯基所言,他們的生活已經(jīng)浸淫。其中,生活就是不斷地送與取,生活貫穿著一條兼融了由于義務或利益,出自慷慨或希圖,用做挑戰(zhàn)或抵押的送禮、收禮和還禮的持續(xù)之流”?!叭藗儗㈧`魂融于事物,亦將事物融于靈魂。人們的生活彼此相融,在此其間本來被混同的人和物又走出各自的圈子再相互混融:這就是契約與交換”。在禮物鏈關系上向來都不是單向式的,自古至今都是禮尚往來?!岸Y物不是贈與,是一種交往的媒介,是遵循互惠則的,也只有通過互惠也才能使交往得以延續(xù)下去”。而在禮物交換中,庫拉則是禮物得以交換的基礎。顯然,庫拉是建立在交換與交易的基礎上的,其交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以物易物的交換;另一種是出自于習俗的安排而進行的社會的社會活動,當然《禮物》中的庫拉貿易同時兼其二者。特羅布里恩島部落間及部落內的整個社會制度就包括了“庫拉”是以同樣的契約與經(jīng)濟原則的支配下所形成的共同體制的制度的體現(xiàn)。是把眾多部族間結合起來,使部族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在這些部族群體中,最初沒有形成一套有章可循的機制,而庫拉就是如此眾多活動的結果。而在這種活動中,他們都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動機與個人的目的。從某些方面來看,庫拉是美洲夸富宴的典型,也就是所謂的受當時社會機制的影響而導致的一種特有的社會形態(tài)的結果。
庫拉貿易或部落內的庫拉,彼此雙方不存在討價還價的現(xiàn)象,這一點足以說明,彼此雙方的交換都是以各自的需求而決定的,都對庫拉物品有著強烈的需求欲和渴求欲,至少從表面上,庫拉在西北美洲的夸富宴是一樣的,都是由贈送與接受而構成的,而這正與作者的主題相吻合,受贈者同樣也是贈與者。馬林諾夫斯基對庫拉的原則解釋“一旦在庫拉中,就永遠在庫拉中”的原則適用于受贈者與贈與者之間庫拉物品的貴重自身,馬林諾夫斯基稱之為“庫拉圈”也就所謂的“循環(huán)”交易。并圍繞著這個循環(huán)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規(guī)則的運動。在交易中遵循禮儀性的物品交換,同樣也是庫拉本質最基本的一面。如果一個人沒有寬宏大度的心態(tài)去做庫拉交易,它極有可能被部落與族際認為是吝嗇的象征,進而被視為是鄙視的罪惡。在庫拉貿易中,庫拉具有地域性與廣泛性的特點,其最初是在封閉的固定團體部族中交換,在土著首領中,對于庫拉是有組織性的社會構造的層面上,也沒有清楚的觀念和統(tǒng)一的的觀念,所以更談不上庫拉具有的社會學的功能和內涵了,他們最初所涉及的均以高貴的方式行事,表面上是十分慷慨與謙遜,其內在是為其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與等級地位,進而使整個十足的最終的收益得到了保障。無論以何種目的或是利益的唆使,當我們面對誘惑時,我們真的能夠無動于衷?對于我們來說,財富與利益何嘗不是支配他人的手段?當然,對于這種完美的生活方式而言,禮物中的庫拉交換是至關重要的,它使現(xiàn)有的整個部落及族群跨出了原有而狹小的疆界范圍,進而超越了它們原有的利益和權利的圈子范圍,通過這種庫拉圈的原始交換,莫斯意圖直指現(xiàn)代社會存在的各種弊病。
二、禮物交換中“庫拉”的持續(xù)機制
庫拉把兩種毫無意義與用處的物品實現(xiàn)了物物交換,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使之變成了一種大型的族際風俗活動?我們可以理解成是一個族際關系的大型網(wǎng)絡風俗的表征,是傳達彼此雙方情感使之成為一種經(jīng)久不衰的媒介。是一種什么樣的機制體制使得單純而又乏味的物品交換,竟然形成了一個大型、復雜而又根深蒂固于部族間的傳統(tǒng)習俗,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固定性,不隨個人的主觀興致而改變。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種體系可謂的典型,就其本質形式來說,庫拉只不過是涵蓋特羅布里恩群島的社會生活和經(jīng)濟生活的全部呈獻與回禮中最莊嚴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庫拉只是該部族生活中一種特例,部族間的庫拉和族際庫拉最突出,顯然,它只是其他各種支付的集中化和具體化的最終結果。
在庫拉交換中,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交換,而在交易中遵守克盡公平是庫拉交易的基本原則和道德準則?!敖粨Q是集體而非個體間的義務和契約;他們所交換的并不限于物資和財富、動產和不動產等在經(jīng)濟上有用的東西。他們首先交換的是禮節(jié)、宴會、儀式、軍事、婦女、兒童、舞蹈、節(jié)日等”。從誠懇的要求到單純的理解,另外與庫拉密不可分的追求是伴隨著的副貿易,從遙遠的國度群體部落中換取他們自身所虛需缺匱乏的自然資源,在結盟的諸部落之間還存在著一個自由市場,是庫拉交易義務性的必要條件。在庫拉交易中所得物品不同于祖先遺留物,但類似于競技比賽中所得的勝利品,對于團體和個人而言,即使是暫時的擁有,但與之獲得的是一種特殊樂趣的滿足,是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共同搭建的一種無形而潛在的力量,進而激發(fā)深埋在我們血肉和骨髓中的最真摯的情感。使禮物交換中的“庫拉”機制得以持續(xù)和發(fā)展。
在整個庫拉過程中,贈禮與還禮是庫拉的原始形式,在部落間的庫拉制度具有普遍夸張性質的成分。具有普通制度中不具有的莊嚴性和戲劇性。另外,庫拉超越了它們自身原有的利益性與權利性的圈子范圍,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庫拉是一種間接性的刺激消費的表現(xiàn),推動了部落內部的庫拉交易,故氏族和村落間的同類紐帶也因此而建立起來。馬林諾夫斯基稱為由“內地庫拉”與“沿海庫拉”向 “庫拉共同體”的演變交換模式。從部落的內地庫拉的縱向與橫向來看,庫拉貿易的交換制度已滲透到該部落群島的經(jīng)濟生活和道德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使之處于“送”與“取”、“舍”與“得”、“慷慨”與“吝嗇”、“獻禮”與“還禮”、“呈獻”與“回獻”之中,此種交換方式何不是與庫拉交易相類似的最終的表現(xiàn)的結果,只是各自最初的形態(tài)表征有所差異的緣故,而最終展示的都是在“庫拉圈中的不斷循環(huán)”的關系中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形態(tài)。所以說,無論是莫斯的“禮物之靈”及馬林諾夫斯基的互惠原則,都具有禮物自身的不可讓渡性,它們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性。
三、禮物交換中“庫拉”社會現(xiàn)象的深層思考
我們可否從另一層面去看待禮物交換中的庫拉是否具有目的性?一味的比拼、競技及揮霍是否與當今的“面子”觀和“排場”觀相一致?是否都是建立在以牟取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進行的物物交換?是否就是一種各取所需、各有所取的人類自私的弊病的體現(xiàn)?此外,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層面上去理解庫拉貿易的基本內涵,其庫拉貿易是一種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信任消費的最終結果的展現(xiàn)。當然作者是以一種合理的崇高的經(jīng)濟體系理念展現(xiàn)給讀者,最終以人類道德觀的呈現(xiàn)來突出《禮物》主題的真實蘊含及深刻的人生哲理。利益觀念并非就是完全驅使個人不斷地去尋求功利觀念的唯一理由。在《禮物》一文中出現(xiàn)了法律、經(jīng)濟、宗教、道德、美學、形態(tài)學現(xiàn)象,作者指出的這些現(xiàn)象并非是單純的,而是復雜制度與機制的縮影。它不但是各個社會體系的全部,而且還是當前社會與遠古社會的普遍性及地域性的完美結合。
在“禮物”中談“庫拉”當然是建立在“交換”基礎上的, 并非利益的交換與權勢的博弈。在“庫拉”中做到成功的交易,首先要做到冰釋前嫌的處世之道,氏族和氏族的交換,部落到部落的交換,尤其到個人到個人的交換,彼此滿足了雙方各自的利益,進而就可以深刻的領悟到“禮物”的交換并非是靠爭斗與血拼來實現(xiàn)的,而是啟迪人類的各個氏族、部落和民族“對立卻不能相互殘殺,給予卻不必犧牲自己”的智慧,是各個民族、階層、國家、個體如何在最真實的生活與交流中找到善與幸福的人生藝術和政治哲學。莫斯通過古式社會解讀當今現(xiàn)代社會在“經(jīng)濟危機與法律危機”之下“情感團結缺失”的焦點問題所在,在浮躁的現(xiàn)實生活中情感的冷漠及其道德缺失,正是這種“總體性的社會事實”的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不團結,才出現(xiàn)了當前社會危機的弊病,致使當前社會失去了原有的“團結”,所以,莫斯認為我們有必須回歸到那些古代社會的原則中,更為重要的是他以古人的思想啟迪現(xiàn)代人對其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反思。
[注釋]
[作者簡介]:吉魯比古,男,彝族,四川涼山金陽人,西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
‚[英]馬林諾夫斯基 著,張云江 譯.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45).
③⑤⑥⑦⑨⒒[法]馬塞爾·莫斯 著,汲喆 譯.禮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44--57).
④趙素燕.馬塞爾·莫斯的社會秩序建構—以《禮物》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3 (11).
⑥劉擁華.禮物交換:“崇高主題”還是“支配策略”[J].社會學研究,2010( 1).
[參考文獻]
[1][法]馬塞爾·莫斯 著,汲喆 譯.禮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44--57).
[2][英]馬林諾夫斯基 著,張云江 譯.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45-62).
[3]趙素燕.馬塞爾·莫斯的社會秩序建構—以《禮物》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 (11).
[4]劉擁華.禮物交換:“崇高主題”還是“支配策略”[J].社會學研究,2010(1).
[5]趙素燕.馬塞爾·莫斯的社會秩序建構—以《禮物》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3 (11).
[6]荀麗麗.“禮物”作為”總體性社會事實”——讀馬塞爾.莫斯的《禮物》[J].社會科學研究,2005.6(235--236).
欄目分類
- 別被這個老掉牙的報紙理論版投稿郵箱誤導了!最新核實91個報紙理論版投稿郵箱通道,一次集齊
- 喜報!《中國博物館》入選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錄2025-2026版)!新入選!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