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間“樂人”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思考——以中國民間侗族琵琶歌為例
我國的傳統音樂歷史悠久,是我國各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沉淀著各民族人民群眾特有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和心理結構,是構成一個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以人的行為作為存在、表現和傳承基礎的,就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人而言,缺少了人的行為,更準確地說,缺少了具有明確指向性的人的行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遺產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和傳承基礎。[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民間音樂離不開人這個載體,從某種意義上說,民間音樂的傳承人和繼承人是其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另外,從目前我國乃至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踐情況來看,傳承人的問題尤為重要。因此,民間“樂人”作為民間音樂的直接創(chuàng)造者、傳承者和見證者,擁有著對自身所處的民間音樂系統毋庸置疑的話語權,他們在適應現代化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對于民間音樂的改造和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將以侗族傳統的民間音樂形式琵琶歌為例來探討民間“樂人”在由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的幾個問題,并就民間音樂的保護工作提出一些建議。
一、侗族琵琶歌的藝術特色和現狀概述
1、侗族琵琶歌的藝術特色概況。
侗族琵琶歌在侗族被稱為嘎琵琶(gal bic pac),分布于我國的湖南、廣西、貴州等省區(qū)侗族南部方言地區(qū),是一種融器樂、聲樂為一體的自彈自唱的說唱藝術,可分為抒情琵琶歌和敘事琵琶歌兩大類。
侗族琵琶歌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特點,首先,在琵琶琴的制作上,侗族琵琶不同于漢族的琵琶,它沒有統一的形狀,分為大、中、小三種形態(tài),大、中型琵琶琴體相對較大,聲音渾厚沉濁,多裝三、四或五根琴弦;而小琵琶尺寸較小,聲音明亮,多裝三、四根弦。其次,琵琶歌有很強的韻律性,其歌詞大都結構嚴謹,一般設有三韻:正韻腳韻、勾韻腰韻、內韻間韻。三韻環(huán)環(huán)相扣,唱起來優(yōu)美動聽,朗朗上口。再次,侗族琵琶歌是一種彈唱藝術,有固定的彈唱順序,一般是按照序歌——正歌——散歌的順序進行。侗族琵琶歌一般是單人獨唱,邊彈邊唱,配合以歡快的跳躍和語氣的變換來抓住聽眾,樂師和聽眾一般都近在咫尺,便于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情感交流,單人彈唱的曲目大都選擇長篇傳奇敘事歌,如《嘎章郎章妹》、《嘎珠郎娘美》等。另外一種彈唱的形式是,一人彈一人唱或多人一起彈唱。這種彈唱形式選擇的都是一些比較短小的琵琶歌曲目。最后,侗族琵琶歌的歌唱內容幾乎涵蓋了侗族的歷史、神話傳說、生產經驗、婚戀嫁娶、風俗習慣、社會交際等各個方面,世代傳承,具有很強的寓教性。很多侗族老人將琵琶歌作為一種宣揚美德、抨擊惡習的主要方式,當做教育后代的一種途徑,甚至是一生的美的享受。
總之,侗族琵琶歌是生長于中國民間的一種藝術形式,具有很強的群眾性和民族特色,散發(fā)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2、侗族琵琶歌的發(fā)展現狀。
侗族琵琶歌歷史悠久,琵琶歌唱詞體現了侗族詩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會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的重要資料。然而,
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漢文化的不斷滲入,加之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的不斷影響,侗族文化正在改變。近一二十年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并開始了解侗族文化,侗族琵琶歌也因此走向市場化 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正急速發(fā)生變異。[2]另一方面,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很多琵琶歌都是由老一輩的歌師樂師口頭教授,容易失傳,有很大的隨意性。老一輩人的逐漸老去,而很多年輕人開始走出家園,大量外出,失去了學習這一傳統技藝的機會和環(huán)境,導致侗族琵琶歌和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面臨著藝術珍品流失和傳承人斷裂的嚴重問題。
二、堅守傳統,把握現代——民間“樂人”的現代性選擇
從侗族琵琶歌的發(fā)展來看,我國的傳統民間音樂傳承至今一直是在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的要求。時至今日,面對越來越深入的現代化,民間音樂要想繼續(xù)存活,必然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或保留或舍棄,都要民間“樂人”做出一定的選擇。
“現代性”(modernity) 源自啟蒙運動的理性思維,代表著與傳統的決裂,強調革命、否定。這一概念的本質在于承認時間和歷史的歷時意識,在這一線性基礎上對于舊的、過去的、老式的批判和拋棄,進行一種新的改變和創(chuàng)造。表面看來,這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對立,事實上,在民間音樂的改造和發(fā)展這個問題上,傳統與現代正如矛盾的兩個面,對立而又共存。失去傳統,民間音樂必然失去其本質的東西;固守傳統,不肯面對現代語境,依然要被歷史淘汰。因此我們在審視這一問題的時候,在考慮民間音樂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時候,必須處理好二者的關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早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就已經充分的認識到了這句話的重要性,綜觀長存于世的人類文化遺產不難發(fā)現它們無一例外的不是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積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只有如此才能不被歷史洪流所淹沒。生于民間,長于民間的傳統音樂承載著獨特的民間文化,而文化也正是藝術的根脈,脫離了根脈的藝術必然會失去其本質,喪失其獨立性和主權性,或被同化或被淘汰。如今,在民間音樂傳承的過程中,的確在內容、審美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出現了異化,原本代表著人類原初的真善美、自然淳樸的天性、對生的渴盼和對死的敬畏以及本民族特有的思維心理、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被利益、欲望和人性的丑惡所替代,在市場的功利性的引導下,民間音樂表演活動逐漸淪為形象展演,在大規(guī)模的程式化復制中,失去了傳統,失去了特色,失去了活力。
在現代化語境中,“傳統”似乎已經成為“現代”的對立面和參照物,“‘傳統’實際上是現代性的對應物和‘他者’,被用來表達‘現在’(the present) 與‘過去’(the past)的割裂與接續(xù)關系,并幾乎成為后者的代名詞。”[3]然而事實上,民間藝術所關注和承載的是存在于現代社會中的傳統文化。這里的“文化”并不是先天的、遺傳的東西,而是指是人作為社會成員通過后天的學習并獲得或形成的行為能力和方式, 以及對人類自身的認知和由此構建出的象征體系。對民間藝術的研究主要是了解影響藝術作品生成各種因素,比如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社會文化背景以及與之相聯系的人們的現實生活等等。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了解民間藝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 進入藝人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之中, 成了民間藝術研究的主要內容。
民間音樂并不是一種靜態(tài)的存在,在傳承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它不斷地借鑒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元素,并通過這種途徑來強調自己族群的文化特定性, 在這種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實質上已經屬于對傳統的再創(chuàng)造了。
三、現代性語境下民間音樂的傳承和保護
研究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了解民間音樂的發(fā)展狀況是為了尋找更科學有效的保護途徑。在民間“樂人”進行自覺或不自覺地現代性轉化過程中,政府應提供怎樣的支持或建議,一直是民間音樂保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進一步健全保護機制,重視政府的引導作用
自從中央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項保護措施以來,我國各級政府“申遺”的積極性大幅提高,曾出現一股熱潮,但毋庸置疑,很多政府只是看到了民間音樂盒“申遺”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或政績效益,將其作為旅游資源開發(fā)實現創(chuàng)收,為了招攬游客而對保護對象亂加修改,忽視了其文化價值,無疑是舍本逐末,不科學不健全的保護機制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加速民間音樂的沒落和消失。
從我們對侗族琵琶歌歌師楊金華的采訪整理可以看到,政府行為對于民間樂人的影響始終存在著較大程度的影響,他們在表演時對于歌曲內容、演唱形式、表演人數甚至服飾裝扮等方面的選擇很多是根據政府和領導的要求,也許他們并不清楚這種有意無意的選擇中丟掉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只是關心上面的人喜不喜歡,上面的人要求怎么唱就怎么唱,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這種選擇迎合了官方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因此,在民間音樂的保護中,健全的保護機制和政府良好的引導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2、注重繼承人的培養(yǎng)
我國的很多民間傳統音樂的傳承都是一種自然的傳承模式,由老一輩的藝人親自教授年輕人,即所謂的“口傳心授”。但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外出求學打工,導致年輕人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年輕人更多的接觸到了外來文化,娛樂方式、交流方式也極大地豐富起來,對于傳統的民間音樂失去興趣,不愿意去學習,老一輩的藝人又大都年逾花甲,很多民間音樂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機。比如已有近600年歷史的北京智化寺京音樂是我國目前現存最古老的音樂之一,忠實地保存了中國宮廷音樂的基本風貌,然而其發(fā)展道路卻是充滿荊棘,智化寺京音樂在其輝煌時期曾有兩百多首曲子,時至今日卻只剩下四五十首,真正的傳承人也只剩下一位近90歲的張本興老人。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民間音樂文化是十分脆弱的,傳承人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靈魂。
在保護傳承人這項工作中,首先在保護好老一輩的傳承人,在工作環(huán)境、社會地位、經濟支持等方面給予傳承人以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其次是培養(yǎng)新一代的傳承人,可以利用外出人員返鄉(xiāng)時對他們進行傳統音樂的傳授,這點可以從家庭做起,也可以開辦專門的學習班,還應把民俗活動作為培養(yǎng)興趣、宣揚傳統音樂的契機,吸引和鼓勵年輕人參加民俗活動。最后,依靠教育也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把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有針對性的引入各級學校,不僅能更好的保護,也能更好的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
3、發(fā)揮互聯網等現代媒介的作用
現代傳媒的迅速發(fā)展給民間音樂的傳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尤其是互聯網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民間音樂的生存環(huán)境、傳播方式、傳播對象,建立專門性的網站,提供交流和研究的平臺、將民間音樂和電子商務結合起來、開設網絡課程,拓寬教授途徑等等,都將為民間音樂的發(fā)展帶來機遇和空間。
四、結語
侗族琵琶歌雖然只是民間音樂的一角,但其發(fā)展和傳承的脈絡卻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調查中,侗族琵琶歌傳人在現實中作出的一系列努力有力的說明了我國傳統音樂在傳承中求發(fā)展,在發(fā)展中求創(chuàng)新的時代選擇,也激勵著我們繼續(xù)去研究和探索如何保護民間音樂和民間樂人。
欄目分類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