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論我國災難新聞的人文關懷——新聞論文

作者:劉超來源:《視聽》日期:2015-01-19人氣:2150

災難永遠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帶給個人與社會是慘痛的傷害和巨大的影響。我國地域面積大,南北跨度大,因而也是一個災難多發(fā)的國家,洪澇、干旱、礦難、交通事故等災難性事件頻發(fā),對此類事件的報道也經常出現(xiàn)在媒體中。然而,由于傳統(tǒng)觀念以及現(xiàn)實制度的規(guī)約,我國主流大眾媒體在災難新聞傳播上存在著人文關懷缺失的現(xiàn)象。

一、災難和災難新聞以及人文關懷的概念

社會學家S·Fritz曾指出:“災難是一個發(fā)生于特定時空的社會事件,對社會或該社會的某一自足(self-sufficient)區(qū)域造成嚴重損壞,招致人員及物質損失,以致社會結構瓦解,無法完成重要功能或工作?!雹?/p>

災難新聞,是以災害孕育、發(fā)生、發(fā)展、危害及預防、抗災、減災等人類與災害斗爭為題材的新聞題材。人文關懷這一概念始于歐洲中世紀的人文主義,它反對野蠻、愚昧的世界觀,強調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社會權益,核心表現(xiàn)為對人的精神價值的重視以及對人性的根本關懷。

在本人看來,人文關懷應當體現(xiàn)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媒體記者不僅僅要反映災難事件本身,更應關注災難中人的命運,宣揚人在面對災難時自身所折射出的真善美。

二、我國媒體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xiàn)

(一)某些重大災難事故成為報道禁區(qū)

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當一段時間,由于“左”的思想影響和多報喜不報憂的模式,災難成了新聞報道的“禁區(qū)”。例如1954年長江發(fā)生大洪水,對這次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較大的自然災害的報道工作,新華通訊社中南總分社制定了幾項原則:“一、報道災難,不要蓋過生產。二、著重報道積極同災難斗爭,戰(zhàn)勝災難,奪取豐收。三、報道范圍暫時固定在幾個可以確保的重點和某些受災較輕、很快可以恢復生產的地區(qū)。四、不作全面綜合報道,不講具體災情。”②

(二)災難報道把政府當做宣傳其形象的工具

受宣傳觀念的影響,我國災難新聞報道變成了領導在現(xiàn)場的展示其沉著冷靜抗災救災的工具。我國新聞學者王中針對此現(xiàn)象作出總結:災難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③在這一錯誤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災難新聞傳播模式背將重點放在黨和政府如何反應迅速,一味地渲染黨政領導形式的搶險抗災行為??上攵?,這樣的新聞很難令廣大群眾喜歡,甚至影響到黨和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威信。

(三)報道人物形象模式化

有些媒體在報道災難事件中思維受局限,說到受難者就是堅強勇敢,不怕艱苦,克服苦難;說到救災者就是敢于犧牲,樂于奉獻,敢于獻身。類似的報道缺乏深度,缺乏對人們的痛苦處境的同情,觀眾看多了類似的報道,必然會覺得想喝了一杯白開水一樣,索然無味,更無法喚起大家對于災難的同情和悲憫。還容易掩蓋與淡化災難本身所具有的悲劇意義和警示作用,讓人反感。

(四)對待災難態(tài)度冷淡

災難發(fā)生后,部分媒體對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常用一句“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之中”草草帶過,在本質上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漠視。還有些媒體面對災難只充當一個信息告知的角色,采用白描手法,大量使用沒有多少感情色彩的中性詞,用客觀冷靜的詞匯,向受眾敘述災難中的凄慘景象。

(五)為追逐經濟利益把血腥當做賣點

在市場經濟下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沖擊中,一些媒體片面的追逐經濟利益,將災難現(xiàn)場慘絕人寰的場景用觸目驚心的照片、聳人聽聞的標題組合起來,大力炒作,給受眾營造出血腥、慘烈的景象。比如某紙媒對包頭空難的場景作了以下描述:“……靠北邊的水面上,漂浮著許多機身的殘骸,以南的水面上隱隱約約地看到極具尸體在漂浮……地上散落著一些紙張,有鮮紅的血滴落在路面上……”媒體這種行為是漠視生命,是對生命和尊嚴的褻瀆。 “從長期來看,這些細節(jié)描寫與恐怖圖片會通過積累的方式逐漸破壞受眾的正面認知結構,在社會上形成看客心理,破壞社會整體的、健康的心理結構?!雹?/p>

(六)報道內容的娛樂化和低俗化

我國媒體在報道災難事件的時候還存在內容娛樂化、低俗化的問題,媒體用娛樂的對災難新聞進行包裝,加強了災難事件的懸念和煽情,把災難當做娛樂受眾的事件。比如在2004年9月6日晚,中央電視臺4套《今日關注》欄目在報道俄羅斯別斯蘭人質危機事件的時候,竟然在屏幕下方滾動播出信息,讓觀眾對人質死亡人數(shù)進行“有獎競猜”。廣大觀眾難以相信這一舉動居然是央視這樣一個有巨大影響力媒體所做出來的,這樣的做法不僅僅是傷害受難者和親屬的感情,也傷害到了全國人民的感情,大大降低自身影響力,甚至還影響到了國家在全球范圍的的形象和公信力。

三、災難新聞報道中媒體應該體現(xiàn)人文關懷

本人認為,人文主義不僅聽停留在災難性事件報道的內容上,而應該貫穿災難性事件的始終,從記者最初的采訪到新聞報道,以及后續(xù)的追蹤報道和對災難的反思報道,都應該體現(xiàn)出人文主義關懷的精神。

(一)在采訪過程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

1.對人物的采訪要避免二次傷害

災難出現(xiàn)后,受災群眾真正處在痛失親人、家庭破碎、流離失所的悲痛中,在對受難者及其家屬采訪時,記者首先要做的是安撫他們的情緒,在其情緒穩(wěn)定時采訪活動也能比較順利地進行,若被采訪者的情緒依然激動,應當及時中止采訪另想辦法獲得信息。其次在采訪時應當采取旁敲側擊的辦法,避免對遇難者及其親屬造成刺激。

2.媒體在現(xiàn)場不能妨礙到救援工作

媒體要充分關注人的生命價值,這是媒體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人文素質。⑤災難尤其是重大災難或事故發(fā)生以后,沒有任何事情比生命更重要。媒體寧愿舍棄頭條舍棄獨家新聞,也應該讓出一條搶救生命的通道。在現(xiàn)代社會,“一個不能維護人的生命價值的媒體是一個缺少人道主義精神的媒體,是一個缺少最起碼的人類良知的媒體,在受眾眼里就只能是一個冷酷的傳播機器?!雹?/p>

(二)在新聞報道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

1.重視對災難事件本身的報道

新聞媒體的人文主義關懷應當把關注災難事件放在首位,災難一旦發(fā)生,媒體不僅要及時跟進采訪報道,而且要“鐵肩擔道義”,讓廣大受眾全面客觀的了解事實真相,給予肇事者以嚴厲的批評,給予遇難者以深深的哀悼,給予幸存者及受難者家屬以誠摯的撫慰。

2.滿足受眾的知情權要求

面對災難,媒體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應該滿足受眾了解信息的需求,在第一時間準確、及時、客觀、真實地把災難事實公之于眾,這不僅是新聞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也體現(xiàn)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感。而且,站在信息傳播的角度,災難最容易引發(fā)流言的傳播,對社會和諧穩(wěn)定會造成一定的的破壞和影響,2003年“非典”病毒蔓延全國時,各種關于“非典”流言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3.尊重個人隱私

媒體在兼顧受眾知情權的同時,也應該保護好受眾的隱私權,這是判斷媒體是否有人文關懷的一個重要標準。記者心里應該清楚,你們所面對的是一群剛剛經受過災難折磨的遇難者或是痛失親人的家屬,他們當下最需要的是撫慰和關懷,而不是成為新聞的主角來訴說自己的痛苦,媒體不能把他們的個人隱私作為煽情性新聞公之于眾。

4.關注災難中生命個體和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

那些獲得成功的、社會反響好的災難新聞往往都是通過揭示災難中的生命個體,尤其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等弱勢群體的悲苦所作出的報道。中央電視臺在伊拉克戰(zhàn)事直播報道中曾有一個令人揪心的片頭:一個三四歲的伊拉克小男孩在美英轟炸中受傷,頭上纏著厚厚的繃帶,正在放聲大哭,充滿淚水的眼睛里,流露出無助、恐懼和痛楚的表情。⑦

在最近云南魯?shù)榭h地震的新聞報道中,我們不能忘記那一座座倒塌房屋,這次地震災害中,新聞媒體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同情延續(xù)了汶川地震的報道模式,讓人們看到生命在災難中的真實遭遇:無助、恐懼、呻吟、受創(chuàng)與毀滅,深深的打動了受眾,關注災難中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是媒體人文關懷理念的又一體現(xiàn)。

5.弘揚災難中的人的真善美

人文關懷精神要求災難新聞報道不能僅限于直面悲劇,而應該直面人生,以透徹的目光面對人類自己,從人性角度審視災難,進一步發(fā)掘災難中蘊含著的更新鮮、更美好的主題,去喚醒人類的良知與道德,批判卑瑣、殘酷和冷漠⑧。

6.遠離血腥渲染

媒體在報道災難事件時,為了追求新聞的全面性與真實性,無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涉及到與死亡、血腥、痛苦等等有關的文字與圖片信息,但災難新聞并非感官上刺激和災情展覽,它應該具有審美內涵和人文品格,用來喚起人們的安全意識。

(三)在反思性報道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

反思是人類對自己行為的思考與總結,它需要我們懷著理性思維與正視自己的勇氣,發(fā)現(xiàn)并承認自己的過失與缺陷,以避免在以后的道路中重蹈覆轍。在“5·12”地震黃金救援時間過后,大部分媒體開始自我反思,分析地震的原因,分析在地震救援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市政建設、建筑質量到災后重建以及對災民的心理救助等問題。

結論

人文關懷的最高境界是對人的精神撫慰和對生命的尊重,給人以活下去的希望。媒體在考慮新聞價值的同時,必須使報道體現(xiàn)人文關懷,為社會營造一個健康的氛圍,多一些帶有濃厚人性關懷的新聞報道,做到真正的人文關懷。正如《南方周末》所提出的口號一樣,“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注釋

① 臧國仁,鐘蔚文.災難事件與媒體報導:相關研究簡述.新聞學研究,2000(62)-143

② 戴邦.論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233

③ 張威.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367

④ 郭小平.要以人文關懷為價值歸宿.新聞愛好者,2002(9)-10

⑤ 譚誠訓.社會道德底線與媒體的道德責任.當代傳播,2007(1)-33

⑥ 譚誠訓.社會道德底線與媒體的道德責任.當代傳播,2007(1)-34

⑦ 沈正賦.災難性事件報道方法論初探.新聞戰(zhàn)線,2003(9)-27

⑧ 沈正賦.災難新聞報道中的人文主義關懷.聲屏世界,2004(3)-16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