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問題探析
引言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修改之時增設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由于該訴是一種于事后保護第三人利益的制度,因此在第56條第1、2款有關兩種類型的第三人的規(guī)定之后,增設第3款對該訴進行了規(guī)定,將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的“第三人”限定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直接在內涵和外延上將第三人撤銷之訴中的“第三人”與“訴訟第三人”這一特殊當事人制度畫上了等號。而實際上,這混淆了民事訴訟中“第三人”這一特殊利益主體在不同訴訟階段的內涵。加之,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種特殊救濟之訴,其原告的適格問題本來就存在諸多難解之處。因此,自規(guī)定第三人撤銷之訴以來,我國學術界有關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問題的爭論一直未停息。
一.比較法視角下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的條件
當事人適格是指,當事人對于作為訴訟標的之特定的權利或法律關系可以實施訴訟并請求本案判決的資格[1]206。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被告比較容易確定,即生效裁判的雙方當事人,但欲準確判斷適格原告卻并不簡單,根源在于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種特殊救濟制度,其撤銷的是當事人之間已經(jīng)生效的裁判,為了維護生效裁判已經(jīng)確定的法律關系的穩(wěn)定性,法律對原告適格的條件限制得更為嚴格。因此,就第三人撤銷之訴而言,研究原告的適格問題更為重要。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是第三人,應該從第三人的內涵入手來確定原告適格的條件。第三人可以分為事前保護階段的第三人和事后保護階段的第三人,一旦第三人在事前階段沒有參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則在一定條件享有了在事后保護自合法權益的權利。第一個階段的第三人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稱謂,比如訴訟參加人、第三人等。第二個階段的第三人主要是指第三人撤銷之訴或者第三人再審之訴中的第三人。從理論上來看,兩個階段的第三人的內涵和范圍本無區(qū)別。但在我國大陸地區(qū),由于在兩種類型的第三人之外,還有一部分第三人未被納入第三人事前保護階段,如此,將“訴訟第三人”等同于第三人撤銷之訴中的“第三人”,實際上限定了第三人的范圍,將“訴訟第三人”的立法問題進一步帶入了第三人撤銷之訴之中。在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中的“第三人”不同于“訴訟第三人”這一作為特定的當事人制度的第三人,無論在內涵還是在外延上兩者皆有區(qū)別,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不應以“訴訟第三人”來界定。從理論上來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應該是受當事人之間生效裁判損害的案外的第三人。但需要指出的是,各國在第三人這一內涵之下,對第三人和當事人利益保護的不同程度以及對第三人利益保護的側重點不同,最終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條件的界定亦不同。
按照《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第583條的規(guī)定,提起第三人取消判決異議之訴的主體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有利益”,即第三人對于取消對其攻擊的判決具有利益。只要第三人的利益有可能遭受當事人之間生效判決的侵害,其即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利益。至于第三人是否是非因自身的原因沒有參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去的人,或者是否屬于事前可以參加當事人之間的訴訟的第三人在所不問。第二,“非訴訟當事人”。第三人是相對于訴訟的當事人而言的。能夠提起撤銷之訴的主體,必然是當事人之間訴訟的案外第三人。第三,“不曾有他人代理訴訟”。為了更準確地界定提起第三人取消判決異議之訴的主體的范圍,法律進一步界定了主體的消極要件。凡是由他人代理訴訟的人,無論是法定代理還是委托代理,都無權利提起第三人取消判決異議之訴,因為此時其依然屬于當事人身份。但此處的“不曾有他人代理訴訟”的含義遠不至此,而是指一個人的利益不曾有其他人為之代理。比如,連帶債權人或者連帶債務人之間視為“互為代理”[2]636-637。可見,《法國民事訴訟法典》從“有利益”“非訴訟當事人”和“不曾有他人代理訴訟”三個方面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資格進行了界定,概括而言,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應該是未參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且自身利益不曾有他人代表,但自身利益有可能遭受當事人之間生效判決侵害的第三人[2]637-638。然而,《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看似明確了適格原告的條件,但在司法實踐中適格原告并非時時可以得到明確、清晰的界定,“有利益”“非訴訟當事人”和“不曾有他人代理訴訟”的內涵和范圍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臺灣地區(qū)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資格規(guī)定則不同于法國的相關規(guī)定。
按照臺灣“民事訴訟法”第507-1條的規(guī)定,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的主體資格主要有三項限定條件:第一,能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必須是與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第二,該第三人非因可歸責于己之事由而未參加訴訟,因此不能提出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攻擊或防御方法;第三,沒有其他法定程序供其請求救濟。在以上三個條件之中,何謂“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成為識別的難點,這一概念是抽象的,內涵模糊,外延不清晰。盡管學者們進一步將“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第三人界定為受判決效力拘束的第三人,但卻并沒有直接解決司法實踐中適格原告的確定問題。直至今日,在臺灣地區(qū)受判決效力拘束的第三人進行明確規(guī)定的主要是“民事訴訟法”第401條關于既判力主觀范圍的規(guī)定、第582條有關身份關系的判決的對世效力以及“民法”第275條關于連帶債務的判決效力擴張的規(guī)定[3]。至于一般意義上的判決效力擴張的主體范圍,在臺灣地區(qū)的學界尚有爭論。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guī)定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條件:(一)原告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二)兩種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三)(第三人)有證據(jù)證明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梢?只有本可以于事前參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去的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非因自身的原因沒有參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且自身合法權益遭受當事人之間的生效裁判損害時才具有提起該訴的資格。就適格原告的條件而言,法國和臺灣地區(qū)的規(guī)定既有相同點又有明顯的區(qū)別。兩者的相同點在于有兩個共同的原告適格的要件:一是必須是當事人之外的人,二是必須具備訴的利益。其不同點在于臺灣地區(qū)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增加了一個程序性要件“非因不可歸責于己之事由而未參加訴訟”??梢?法國界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資格時,側重于對第三人實體權利的保護,而臺灣地區(qū)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的限定并不著眼于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是否遭受損害,而只要求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有利害關系的人非因自身的原因沒有參加訴訟,重在對第三人程序權益的保護。我國大陸地區(qū)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在借鑒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相關立法規(guī)定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在界定原告資格時既吸收了法國有關側重于第三人實體權益保護的原告資格條件,又借鑒了臺灣地區(qū)側重于第三人程序權益保障的原告資格條件。因此,我國大陸地區(qū)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范圍遠遠窄于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
二.有關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條件的法律規(guī)定存在的問題
如前所述,現(xiàn)行法律從三個方面規(guī)定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的條件,其中,第一個方面直接劃定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范圍,同時將訴訟第三人的內涵不清晰等問題直接帶入了第三人撤銷之訴之中,導致了原告適格條件的模糊與泛化。第二個方面和第三個方面則通過規(guī)定起訴條件進一步導致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范圍狹窄和原告適格條件的模糊與泛化。
(一)現(xiàn)有訴訟第三人的內涵限縮了適格原告的范圍,并導致了原告適格條件的模糊與泛化
1.現(xiàn)有訴訟第三人的內涵限縮了適格原告的范圍
從目前的規(guī)定來看,第一步是將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的“第三人”直接等同于“訴訟第三人”,并以兩種類型的第三人的現(xiàn)有內涵來界定該訴的適格原告的條件,由此在第一層面上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范圍限縮在我國現(xiàn)有訴訟第三人的概念之內。但從前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在民事訴訟的不同訴訟階段和訴訟制度之中,第三人的內涵有所不同,將“訴訟第三人”等同于第三人撤銷之訴中的“第三人”,實際上直接限縮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范圍。就訴訟第三人的內涵而言,兩種類型的第三人皆不包括被當事人之間的欺詐訴訟或者虛假訴訟等情形侵害到的第三人,亦不包括被當事人之間生效裁判損害的本應參加訴訟的必要共同訴訟人;從訴訟第三人的范疇來看,不存在詐害防止參加之訴、共同訴訟參加等情形。如此,目前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限定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實際上剝奪了詐害訴訟中第三人獲得事后程序保障的機會[4-5]。并且,為了救濟被當事人之間生效裁判損害的本應參加訴訟的必要共同訴訟人的利益,《民事訴訟法》第200條第8款不得不另行規(guī)定了案外人再審之訴。可見,以訴訟第三人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直接縮限了第三人的范圍。
2.現(xiàn)有訴訟第三人的內涵不明確導致了原告適格條件的模糊與泛化
就兩種類型的第三人而言,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內涵相對明確,以其內涵作為判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的條件問題時并不明顯。但是,由于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定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內涵界定并不清晰,且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內涵存有爭議,由此直接導致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條件的模糊與泛化。如何界定“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一個重要問題,其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核心內涵。對此,學術界圍繞著將“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界定為單一的“義務性關系”[6]還是雙面的“權利義務性關系”[7]展開爭論。然而,時至今日,對何為“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依然沒有定論。立法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模糊化規(guī)定造成了法院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如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往往直接將裁定事由表述為“既不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也不是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或者“原告與當事人之間的生效裁判不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從而作出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裁定,而并不對何為“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進行具體闡釋。最高人民法院的實務工作者也強調,由訴訟第三人制度中的“第三人”概念很難正面確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8]。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等同于兩種類型的第三人,不但直接限縮了第三人撤銷之訴適格原告的范圍,而且進一步造成了在具體案件中判斷適格原告的難度。在司法實踐中,一旦超過既有的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范圍,比如出現(xiàn)了虛假訴訟、欺詐訴訟等情形,第三人是否屬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就變得模糊起來。
(二)對起訴條件的嚴格規(guī)定和解釋進一步限縮了適格原告的范圍,導致了原告適格條件的模糊與泛化
1.對起訴條件的嚴格規(guī)定和解釋進一步限縮了適格原告的范圍
與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規(guī)定對比可知,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起訴條件規(guī)定得過于嚴格,進一步限縮了原告適格的范圍。從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來看,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程序事項要求是“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然而,由于我國大陸地區(qū)缺失臺灣地區(qū)輔助參加制度中的訴訟告知制度,因此判斷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情形并非易事?!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第295條在總結司法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將“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界定為第三人“無過錯或者無明顯過錯”的四種情形,具體來看,第二種和第三種情形比較容易判斷,而證明第一種情形則成為一個難題。何為“不知道訴訟”?是采納沒有相反證據(jù)證明第三人“知道訴訟”即認定第三人“不知道訴訟”,還是需要第三人提供證據(jù)證明自己“不知道訴訟”?從證明可能性來看,第三人無法提供證據(jù)證明自己“不知道訴訟”這一消極事實。而如果要求被告提供相反的證據(jù)證明第三人知道訴訟而未參加,則證明難度極大,加重了被告的程序負擔。究其根源,在于我國民事訴訟中沒有與第三人撤銷之訴相配套的制度———訴訟告知制度。訴訟告知制度的缺失,使得在目前情況下,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時對程序要件的判斷比較困難,如果衡量該要件的標準過于嚴格,勢必會限縮適格原告的范圍。
《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規(guī)定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實體事項要件之一是“有證據(jù)證明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但并未具體規(guī)定“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的范圍。《司法解釋》第296條對此進一步作出了解釋,認定第56條第3款規(guī)定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是指判決、裁定的主文以及調解書中處理當事人民事權利義務的結果。從理論上來看,當事人之間的裁判效力向第三人擴張,一般是裁判主文的認定對第三人發(fā)揮效力,但也不排除裁判事由部分的認定對第三人發(fā)揮效力。從目前《司法解釋》第296條的規(guī)定來看,顯然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對象范圍僅限于當事人之間生效判決、裁定的主文以及調解書中處理當事人民事權利義務的結果,而不包括裁判事由部分,第三人撤銷之訴并不適用于當事人之間生效裁判的事由部分的認定效力向第三人擴張時的利益保障。這是從實體事項角度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范圍的第一次限縮?!睹袷略V訟法》第56條第3款規(guī)定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實體事項要件之二是“有證據(jù)證明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
“錯誤”和“損害其民事權益”的邏輯關系是什么?按照第56條第3款的立法結構,很容易將兩者解讀為因果關系。然而,由前文從比較法視角的介紹可知,無論在法國還是我國臺灣地區(qū),原告皆只需表明其合法益有可能遭受當事人之間生效判決的侵害或者其與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即可。畢竟,該訴對第三人的救濟是通過撤銷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對第三人不利部分來實現(xiàn)的,盡管其與再審之訴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又有本質的不同,第三人提起該訴的依據(jù)應該是其合法權益受到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的損害,第三人依據(jù)其實體法上的權利得以提出對抗原生效判決的主張。盡管在形式上第三人得以撤銷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的理由往往表現(xiàn)為當事人之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存在錯誤而損害了第三人的利益,但從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性質定位來看,原生效判決是否需要撤銷,于第三人而言,重點在于第三人是否存在足以對抗生效裁判對其不利部分的實體權利主張??梢?有關該實體事項的現(xiàn)有規(guī)定進一步限縮了第三人撤銷之訴適格原告的范圍。
2.起訴條件的不清晰導致了原告適格條件的模糊與泛化
就目前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條件來看,主要存在兩個內涵模糊的問題:第一,如何界定“損害其民事權益”中的“民事權益”范圍?第二,如何認識“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中的“錯誤”?對這兩個問題認識的模糊直接導致了原告適格條件的模糊與泛化。目前立法對何為“民事權益”并沒有給出明確回答。一方面,現(xiàn)有法律沒有對“民事權益”是僅包括實體性權益還是并列包括程序性權益給出明確的答案。從現(xiàn)有的法律規(guī)定來看,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對象規(guī)定為生效的判決、裁定和調解書,其中明確將裁定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對象似乎暗含了對第三人程序性權益的保護。之后立法者對法條的解讀文件則否認了這一暗含意味,認為“民事權益”為“民事實體權益”[9]。通過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知,司法實踐實際上排除了針對裁定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可能,實務界在解讀《司法解釋》時亦持相同認識[10]。另一方面,學術界目前對何為“民事權益”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在我國臺灣地區(qū),有學者認為“民事權益”包括程序利益(程序上的處分權)和實體權益[11]。該種理論產生的根源,在于臺灣地區(qū)設置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核心目的在于程序保障。在我國大陸地區(qū),有學者認為“‘民事權益’的語義尚能夠包含民事程序權利的損害,特別是對第三人另行訴訟的權利損害?!盵12]139-164由此,將前訴生效裁判類型分為程序權利侵害型和實體權益侵害型兩種[12]139-164。但同時認為,“民事權益”應該并列包括實體權益和程序性權益的理論實際上忽略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本質,即對實體權利的救濟而非單純對程序性權利的保障。就臺灣地區(qū)而言,雖然設置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重要目的在于保護第三人的程序權益,確保沒有參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中去的第三人于事后通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方式來保障其程序參與權,但從立案條件來看,并非所有非因自身原因沒有參與當事人之間訴訟中的第三人都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同時要求該第三人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該“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意指第三人與原訴訟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該訴并非單純保障第三人的程序參與權,而是第三人缺失程序參與權背后的實體權益。第三人撤銷之訴所保護的程序權益背后必然有第三人的實體權益,而不會單純保護第三人的程序權益。
該學者提出民事權益尚能夠包含民事程序權利的觀點,與臺灣地區(qū)的學者的觀點沒有本質區(qū)別,但在理論根據(jù)上有所不同。其實際上從《物權法》的現(xiàn)有規(guī)定先回答了直接變動物權的法院生效裁判的范圍,在此基礎上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對象進行劃分,認為第三人提請撤銷的是目前《物權法》規(guī)定的可以直接導致變動物權的法院生效裁判時,受到保護的“民事權益”是實體性權益,當?shù)谌颂嵴埑蜂N的是《物權法》未直接導致變動物權的法院生效裁判時,受到保護的“民事權益”是程序性權益。該觀點依然沒有正視第三人撤銷之訴并非單純保護程序性權益的本質,同時亦存在拘于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而忽略第三人撤銷之訴本質及功能的風險??傊?目前立法和理論皆沒有明確“民事權益”的內涵和外延,在第三人撤銷之訴最初運行時,一度造成了法院判斷原告適格時所依據(jù)的標準過于模糊和泛化。隨著司法實踐的不斷深入,目前實務界實際上將“民事權益”等同于民事實體權益。但在立法未明確的情況下,依然存在可能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判斷原告適格的標準的模糊與泛化的風險。不但如此,回答何為“民事權益”時,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民事權益的具體范圍,即民事權益包括哪些具體的權利類型。目前實務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民事權益”不包括“普通債權”,但是對民事權益包括哪些具體的權利類型仍不明確,更進一步造成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判斷標準的模糊與泛化。如何認識“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中的“錯誤”的內涵?得出的答案不同,判斷適格原告的結論亦不同。由于目前的立法并沒有對“錯誤”的內涵進行定義,直接導致學術界和實務界對“錯誤”的內涵產生了不同的認識。在實務界,囿于《民事訴訟法》有關“錯誤”的既有規(guī)定而產生的慣性認識,將第三人撤銷之訴所解決的“錯誤”等同于《民事訴訟法》第198條①和第199條②規(guī)定的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錯誤,從而進一步認為第三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所要撤銷的生效裁判或者調解書在作出過程中發(fā)生了與再審事由相同的錯誤。在學術界,這種觀點也曾出現(xiàn),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事由即為再審事由中的實體事項[13]。這顯然是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本質的忽視,但這種觀點在學術界和實務界并沒有完全消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不同的裁判主體對“錯誤”有不同的認識,造成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客體范圍的不穩(wěn)定,并進一步影響了第三人撤銷之訴適格原告的范圍的明確??梢?目前對“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中的“錯誤”內涵的認識不清直接導致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判斷標準的模糊與泛化。
三.判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司法實踐困難
在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之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范圍狹窄和原告適格條件泛化的問題十分明顯,導致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司法實踐的困難。欲了解適格原告確定的具體困難,就需要深入司法實踐中去。本文通過收集2013—2018年全國各級法院有關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裁判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從不同角度揭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確定的司法實踐現(xiàn)狀,以便之后結合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立法現(xiàn)狀,尋找司法實踐現(xiàn)狀的成因。具體而言,分三次③對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2013—2018年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裁判文書進行收集。將三次收集的數(shù)據(jù)合并,共收集2013—2018年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裁判總數(shù)為13678件,篩除無效數(shù)據(jù),最終實際作為分析標本的裁判總數(shù)為9979件,具體為:2013年67件、2014年595件、2015年1040件、2016年1965件、2017年3831件、2018年2481件。
(一)對裁定的總量分析
通過分析全國法院2013—2018年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裁判總數(shù),揭示目前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在司法實踐中被提起的總體狀況(見圖1、圖2),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全國法院2013—2018年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一審程序、二審程序中不予受理(駁回起訴)裁定數(shù)量與判決數(shù)量之比的變動情況,整體揭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立案情況和實體裁判的情況。從裁判數(shù)量日趨增多的變化趨勢不難看出,自2013年第三人撤銷之訴運行以來,案件數(shù)量急劇增加。如果說2013年第三人撤銷之訴初運行時,該訴因不被熟知而較少被提起的話,那么從2014年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案件數(shù)量則逐年大幅度增加。2013—2018年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裁判數(shù)量急劇增加的趨勢表明了第三人通過第三人撤銷之訴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求旺盛,體現(xiàn)出第三人撤銷之訴在民事訴訟第三人利益事后保護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亦可反映出當事人和律師可以愈來愈熟練地運用第三人撤銷之訴。由圖2可見,2013—2018年,每年一審程序中不予受理、駁回起訴裁定或者二審程序中維持一審不予受理、駁回起訴裁定的裁定數(shù)量之和與當年判決的數(shù)量之比皆高于40%,即40%以上的第三人提起的撤銷之訴因不符合起訴條件而被不予受理或者駁回,2015年、2017年和2018年該比例甚至高達50%以上。粗略統(tǒng)計,近一半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實質上無法進入實體事項的審理階段。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可能有三點:第一,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特質使然。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種于事后保護第三人利益的特殊救濟方式,與第三人另行起訴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不同,法律規(guī)定了更為嚴格的起訴條件,第三人撤銷之訴較另行起訴而言,提起難度更大,是平衡保護第三人和原訴訟當事人的利益的需要。但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簡單將第三人撤銷之訴與再審之訴的受理比例進行對比,認為目前受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比例遠遠大于決定再審的比例而認為當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受理狀態(tài)良好。如前所述,盡管第三人撤銷之訴和再審之訴(不包括案外人再審之訴)同樣面臨擊倒生效裁判既判力的問題,但是兩者對生效裁判的既判力的影響不同,前者僅請求撤銷生效裁判對第三人的效力,而后者則是將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完全擊倒。況且,兩者保護當事人利益的情形不同。在第三人撤銷之訴中,第三人的實體利益被初次救濟,第三人享有的是起訴權,而在再審之訴中,除了應當參加而未參加訴訟的當事人之外,其提起再審之訴的原因在于認為生效裁判做出過程中實體事項不清或者錯誤、程序事項錯誤或者法律適用錯誤等,當事人的訴權在前期訴訟中已經(jīng)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面對再審申請,法院決定再審的條件理應嚴苛。第二,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現(xiàn)有立案條件的把握過于嚴格。盡管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裁定是依據(jù)《民事訴訟法》和《司法解釋》的有關規(guī)定而作出的,但由于目前司法實踐中對法律規(guī)定的立案條件的把握過于嚴格,導致部分需要實體審理方能探知的事實在立案階段經(jīng)形式審查即被判定。加之目前法律規(guī)定的起訴條件有諸多模糊之處,為法院從嚴把握立案條件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導致應該被納入第三人撤銷之訴救濟范圍之內的案件未被受理。第三,第三人濫用訴權,隨意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由于我國尚不存在健全的第三人濫用訴權的防范和懲戒機制,因此不排除第三人隨意提起了部分不符合受理條件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總之,2013—2018年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裁定與判決的比例居高不下的狀況有各方面的成因,但不可忽視的是第三人撤銷之訴本身的程序構建問題,現(xiàn)有立法的不完善之處直接反映在了司法實踐之中。
(二)一審、二審程序中因主體原因作出的不予受理裁定總量分析
通過分析一審、二審程序中因主體原因、客體原因等作出的不予受理裁定總量,可探知第三人撤銷之訴被不予受理或者或駁回起訴的主要原因,作為進一步分析第三人撤銷之訴被不予受理或者駁回的具體原因的基礎。從圖3可知,第三人撤銷之訴被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主要因素是主體原因,占一審、二審程序中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裁定的總數(shù)的57.84%以上,該比例遠遠超過因客體條件不足和期間條件不足而作出的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裁定。這一數(shù)據(jù)分析結論與第三人撤銷之訴復雜的主體條件狀況相符。但簡單的總量分析僅能有助于得出大概的結論,而無法展現(xiàn)目前有關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要件的法律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尚需要進一步細化。
(三)對主體原因被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裁定的具體原因的分析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要件的關鍵是適格原告問題,適格原告是牽動整個第三人撤銷之訴運行的核心問題。從立法現(xiàn)狀來看,盡管有關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較多,但立法依然存在明顯的可操作性差的問題。加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問題本身就存在諸多難解之處,因此目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的立法問題比較明顯。立法上的問題必然會反映在司法實踐之中,并與司法實踐中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具體判斷的實際困難結合在一起,通過因原告資格被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裁定集中體現(xiàn)出來。如此,有必要進一步對第三人撤銷之訴因原告資格被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裁定的總量進行分析。從表1至表6不難看出,就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而言,在司法實踐中有三個明顯的特征。第一,司法實踐細化了適格原告的條件,法院因主體原因作出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裁定的事由越來越具體和多樣。
有關第三人撤銷之訴適格原告的既有法律規(guī)定遠遠不能滿足司法實踐的需要,司法實踐將判斷適格原告的條件進一步細化。通過統(tǒng)計2013—2018年一審、二審程序中因主體條件不足作出的裁定的事由(見表1~表6)可見,除了立法明確規(guī)定的“非兩種類型的第三人”和“不能證明非因自身原因未參訴”之外,還出現(xiàn)了“訴訟地位為當事人”“分屬兩類法律關系”“不能以個人名義起訴”“所主張的實體權利為普通債權”和“第三人參加原審”等細化的裁判事由,以方便對具體案件的裁判。但需要指出的是,司法實踐對判斷適格原告條件的具體和細化,整體而言沒有突破現(xiàn)有的立法規(guī)定?!霸V訟地位為當事人”“分屬兩類法律關系”“不能以個人名義起訴”“所主張的實體權利為普通債權”實際上是對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內涵的具體展開。盡管目前法院將“訴訟地位為當事人”“分屬兩類法律關系”“不能以個人名義起訴”和“所主張的實體權利為普通債權”單獨作為認定不具備原告資格的條件,但從四種情形的實質來看,皆可歸入提起撤銷之訴的原告非兩種類型的第三人之列。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應當參加而未參加訴訟的共同訴訟人,如果認定當事人之間的訴訟侵犯到其合法權益的,不能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因為不具備第56條對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資格的限制,而只能提起案外人再審之訴。因此,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本應是當事人之間訴訟的共同訴訟人時,其沒有依據(jù)第56條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權利?!安荒芤詡€人名義起訴”是指涉及公司等擁有獨立法人人格的案件,公司股東不能以個人名義代表公司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對“所主張的實體權利為普通債權”這一事由的概括,看似是對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內涵的擴大,實際上是在理論上對第三人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的“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一個方面的總結。之所以在保留“既非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也非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這一事由的基礎上,又具體增加了以上四種細化事由,源于“既非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也非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本來就是一個概括性的事由,根源在于有獨立請求權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內涵豐富,不對其具體展開難以滿足適格原告判斷的要求。并且,目前司法實踐細化適格原告的條件的任務并沒有完成,有些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細化條件并不恰當,尚需要凝練;且在整體上,需要進一步細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條件。第二,司法實踐進一步凝練了適格原告的條件。
從具體數(shù)據(jù)來看,2013年的因原告資格問題(見表1)導致第三人提起的撤銷之訴被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情形較為簡單,主要是通過案件資料審查認為第三人“非兩種類型的第三人”,因此直接作出了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裁定,并且,法院在裁定中也并不對判斷第三人不屬于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或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依據(jù)進行詳細論證,而只是簡單給出結論,導致了對一審裁定的上訴或者二審生效裁定的再審較多。究其原因,在于2013年第三人撤銷之訴運行伊始,立法的簡單造成了司法實踐的困難,尚不具備法官在裁定中對原告資格問題進行詳細而具體地解釋的立法條件和實踐經(jīng)驗基礎。從2014年起,有關主體資格的裁判事由(見表2)日益具體,除了第三人“非兩種類型的第三人”和不具備“不能證明非因自身原因未參訴”事由之外,2014年出現(xiàn)了新的事由———“分屬兩類法律關系”和“所主張的實體權利為普通債權”,2015年在原有事由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訴訟地位為當事人”和“第三人參加原審”兩種新的事由(見表3),2016年則出現(xiàn)了新事由———“不能以個人名義起訴”(見表4),到了2017年和2018年裁判事由(見表5和表6)趨于穩(wěn)定,延續(xù)了以上七種裁判事由。從2014—2018年的整體數(shù)據(jù)來看,因第三人“非兩種類型的第三人”而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裁定占比高居第一位,2013—2018年一審、二審程序中因該事由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裁定數(shù)量與該年因主體原因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裁定的比例分別是93.75%、79.66%、77.24%、81.95%、80.13%、67.55%。2013—2017年,因“不能證明非因自身原因未參訴”而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裁定占比位于第二位或第三位,具體而言,“不能證明非因自身原因未參訴”而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裁定數(shù)量與該年因主體原因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裁定數(shù)量的比例分別是6.25%、8.47%、5.52%和7.84%和4.99%,依次居于第二位、第二位、第三位、第二位和第三位?!霸嬷鲝埖膶嶓w權利為普通債權”這一事由自2014年出現(xiàn)之后,成為一項重要的裁判事由,因該事由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裁定數(shù)量與因“不能證明非因自身原因未參訴”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裁定數(shù)量交替居于第二位或第三位,2014年至2018年的一審、二審程序中因該事由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裁定數(shù)量與該年因主體原因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裁定的比例分別是8.47%、11.38%、6.89%、10.99%和15.37%,依次居于第二位、第二位、第三位、第二位和第二位。
從2017年開始,因“原告主張的實體權利為普通債權”作出的裁定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不能證明非因自身原因未參訴”作出的裁定,穩(wěn)定地成為居于第二位的作出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裁定的事由,因“不能證明非因自身原因未參訴”而作出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裁定數(shù)量從2017年逐漸減低,到了2018年,隨著其他事由的變化,因該事由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裁定數(shù)量與該年因主體原因作出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裁定的比例降到了3.57%,位居第四位。除此之外,因2014年出現(xiàn)的新事由———“分屬兩類法律關系”作出的裁定、因2015年出現(xiàn)的新事由———“訴訟地位為當事人”和“第三人參加原審”作出的裁定和因2016年出現(xiàn)的新事由———“不能以個人名義起訴”作出的裁定數(shù)量一直較少,僅僅到了2018年“不能以個人名義起訴”作出的裁定數(shù)量有明顯增加??梢?隨著司法實踐的不斷深入,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的條件越來越細化。但從目前來看,司法實踐依然需要進一步深化作出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的條件,固定符合第三人撤銷之訴性質的適格原告的條件。第三,第三人撤銷之訴適格原告的判斷依然困難重重。盡管《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在設置第三人撤銷之訴時,試圖通過與兩種類型的第三人一并規(guī)定的方式來簡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判斷,然而即便不考慮立法體例安排和邏輯等問題,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這兩個概念本身內涵的模糊決定了這一目的無法實現(xiàn)。從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規(guī)定來看,兩者皆未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與訴訟參加人聯(lián)系,而是單獨規(guī)定了適格原告的條件。盡管在規(guī)定適格原告的條件時,法國側重于對第三人實體權利的保護而臺灣地區(qū)則側重對程序權益的保障,但共同認定的是第三人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必須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此,有無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成為判斷適格原告的核心要件。
反觀我國大陸地區(qū)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條件,其實依然繞不開“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這一概念。無論對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內涵還是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內涵的判斷,實際上都是對有無“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判定。后來司法實踐逐漸細化的判斷第三人撤銷之訴適格原告的條件,也是圍繞著“有無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具體展開。然而,“法律上的利害關系”這一概念的豐富內涵決定了無法以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窮盡所有情形。在第三人撤銷之訴中,判斷有無“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時并不能單純從理論上判定,而應該結合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性質以及本國運行第三人撤銷之訴實際情況來進行具體判斷,通過司法實踐細化具體情形下的判斷標準。就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條件而言,亟待在司法實踐深化的過程中進一步具體和凝練。
四.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條件的明確化與具體化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的范圍的狹窄和原告適格條件的泛化,導致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司法實踐困難。欲全面發(fā)揮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功能,需要進一步擴大適格原告范圍和促使原告適格條件的明確和具體。
(一)以“與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界定原告
為了解決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范圍過窄的問題,可以采取兩種方案:一是在尊重目前第三人撤銷之訴體例的前提下,通過增加第三人制度中的第三人類型來擴大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范圍。具體而言,吸收德國、日本等國家的訴訟參加制度的分類規(guī)定,將防止詐害訴訟參加人作為一種類型規(guī)定在第三人制度之中,保障該類型的第三人可以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提起訴訟,對自身合法權益進行事后保障。二是打破原來的立法模式,直接將原告界定為“與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脫離與第三人制度的聯(lián)系。如此,在我國第三人制度有缺陷的情況下,即便不對第三人制度進行完善依然不妨礙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的確定。從理順立法邏輯的角度來看,采用第二種方案更為合理。將原告界定為“與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吸取了臺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第507條之1有關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資格的規(guī)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陸地區(qū)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規(guī)定同樣會出現(xiàn)臺灣地區(qū)的立法問題。臺灣地區(qū)的第三人撤銷之訴設置之時,“司法院民事訴訟法研究修正委員會”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規(guī)定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以及“非因可歸責于己的事由而未參加訴訟。致不能提出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攻擊或防御方法”本就是有意采取的一種原則性表述。立法者試圖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問題留待司法實務發(fā)展中逐步確認解決[14]。在大陸地區(qū)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直接界定為“與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必然會面臨對“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界定問題。對“法律上利害關系”既需要從理論上對此進行界定,又需要司法實踐對此進行不斷細化和具體化。
(二)細化起訴條件以進一步明確原告適格的條件
從前面分析可知,現(xiàn)有立法對第三人撤銷之訴提起條件的模糊規(guī)定,加劇了原告適格的判斷困難。一方面,有關起訴條件的嚴格規(guī)定和解釋進一步限縮了原告的范圍;另一方面,起訴條件的不清晰導致了原告適格條件的模糊與泛化。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需要結合之前對第三人撤銷之訴適格原告的規(guī)定來重新界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起訴條件,即在我國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原告是與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第三人;第二,該第三人非因可歸責于己之事由而未參加訴訟。第三,第三人受當事人之間生效裁判的不利影響。至于第三人受當事人之間生效裁判的影響是否源于當事人之間的生效裁判錯誤,并不作要求。在滿足起訴事由的前兩個條件的前提下,第三人只要有初步證據(jù)證明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對其利益產生不利影響,其提起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即可得到受理,而不需要進一步證明當事人之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存在錯誤而損害了第三人的利益。如此,可以解決目前因起訴條件而導致的適格原告范圍過窄和原告適格條件的模糊與泛化的問題。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國目前在第三人制度中尚未規(guī)定訴訟告知制度,在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之下第三人證明“非因可歸責于己之事由而未參加訴訟”的難度較大。因此,在第三人制度之中有必要確立訴訟告知制度。且從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性質來看,不應按照再審之訴這一特殊救濟訴訟的審查條件對第三人提起的撤銷之訴進行審查。只要第三人有初步證據(jù)證明存在足以對抗生效判決對其不利部分的實體權利主張,該訴訟即可被受理。至于第三人是否確實存在足以對抗生效判決對其不利部分的實體權利,則需要進入訴訟之中經(jīng)過實體審理方能查明,以此作為裁判的依據(jù)。
(三)適格原告的具體確定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與受當事人之間生效裁判影響的第三人的范圍直接相關。目前來看,之所以第三人利益遭受當事人之間生效裁判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判決的既判力擴張、執(zhí)行力擴張、爭點效、反射效以及形成力等原因,其中,既判力擴張和執(zhí)行力擴張是傳統(tǒng)理論之下第三人利益遭受侵害的情形,爭點效、反射效以及形成力等情形下第三人利益遭受侵害則是新興理論。如此,對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資格的界定也從傳統(tǒng)理論和新興理論兩個方向入手進行具體分析。1.既判力擴張下的第三人———實質當事人
(1)訴訟系屬后之繼受人
有關訴訟繼受人(訴訟承擔人)有無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資格,在我國臺灣地區(qū)一直存在爭論。有學者主張,因繼承關系而發(fā)生的訴訟承擔,因為該承擔人實際上為訴訟當事人,其利益已經(jīng)被之前的當事人代表,因此不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資格;因訴訟系屬中訴訟標的移轉而發(fā)生的訴訟承擔,為保障對方當事人已獲得確定終局判決結果的訴訟上和結果上的利益,承擔人應承擔既判力的擴張,也不能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15]。另有學者認為,對于未獲機會參與原判決程序的訴訟承擔人,基于對其程序權和固有實體法上權利的保護,則認為應賦予其第三人撤銷訴訟原告資格[16]353。依據(jù)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范圍規(guī)定來看,受既判力擴張影響的繼受人在訴前本來就不具有參加原訴訟的資格,因此,繼受人自然不享有提起撤銷之訴的資格。但是,對于繼受人而言,是否具有提起撤銷之訴的資格,具體分析的方案更為合適。在訴訟進行過程中,當事人于判決作出之前死亡的,按照法律規(guī)定,訴訟需要中止下來,而后等待繼承人或者其他訴訟權利義務承受人決定是否承受訴訟權利與義務,并成為新的當事人參加到訴訟中來,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直到判決的作出。一旦繼承人前來承受被繼承人之前的訴訟,則成為新的當事人進入訴訟中來,并受到最終作出的判決效力所及。在一般繼受之下,繼受人需要概括地繼受原當事人的一切的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繼受人對于之前的訴訟進行程度以及程序保障不能提出重新保護的要求,因此,一般繼受人對于之前由原當事人進行的訴訟,不具有提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資格。在特定繼受之下,繼受人非概括地繼受被繼受人的權利義務,而僅繼受訴訟標的之法律關系或者訴訟標的物者。有學者認為,根據(jù)實體法立法規(guī)則,訴訟系屬中標的物移轉而發(fā)生的訴訟承擔,當受讓人善意取得標的物,又非因可歸責于己的事由未參與訴訟而遭受不利益時,可根據(jù)善意取得抗辯維護固有利益,就第三人撤銷之訴而言視為不具有訴的利益,不能成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17]。有關特定繼受,理論上有不同的學說,各國的立法狀況亦各不相同。特定繼受人是否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資格,在不同理論之下亦有不同的答案。一般來說,只要特定繼受人的程序權益未得到保障,而繼受人利益又遭受侵害的,應該被賦予提起撤銷之訴的資格。
(2)訴訟擔當之被擔當人
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原則上權利人得就自己法律上需要保護的權益,以自己名義起訴到法院進行裁判,訴訟實施權屬于實體權益主體。因此,在訴訟中,非實體權益主體對他人的實體權益不享有訴訟實施權。但是在一定的情況下,第三人可基于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或者授權取得為保護他人實體權益的訴訟實施權,即所謂訴訟擔當。訴訟擔當是指將訴訟實施權授予實體權利義務主體以外的第三人,由該第三人以自己名義進行訴訟,訴訟結果基于民事權利義務主體的制度[18]。如果第三人基于法律明確規(guī)定取得為他人實體權益保護而進行的訴訟實施權,則屬于法定訴訟擔當。比如我國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死者近親屬為保護死者名譽權而享有提起訴訟的權利,財產代管人為被宣告失蹤人的財產利益保護享有的訴訟實施權,遺囑執(zhí)行人、遺產代管人所享有的訴訟實施權等。如果第三人基于他人授權取得為他人實體權益保護而進行的訴訟實施權,則屬于意定訴訟擔當。我國臺灣地區(qū)在2003年設置第三人撤銷之訴之后,學術界和實務界對被擔當人是否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資格展開了討論。由于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事訴訟法”將程序保障作為重要的立法原則貫穿于2003年修法之中,在此之前,被擔當人可以作為訴訟參加人參與擔當人實施的訴訟中去,因此,在被擔當人欠缺事前程序保障的情況下,其能否享有提起撤銷之訴的資格可自然成為理論界與實務界爭議的焦點。就法定訴訟擔當情形而言,有學者認為,若被擔當人非因可歸責于己的事由未獲事前程序保障,應賦予其提起第三人撤銷訴訟的資格,以兼顧統(tǒng)一解決紛爭與程序權保障、裁判安定性及具體妥當性等要求,亦使判決效力擴張獲得正當化根據(jù)[19]。也有學者認為,即便在法定訴訟擔當情形下,被擔當人退出訴訟成為實質當事人,仍不能視其為第三人,因此不能提起第三人撤銷訴訟[20]。
在我國,法定訴訟擔當情形主要有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死者近親屬為保護死者名譽權而享有提起訴訟的權利,財產代管人為被宣告失蹤人的財產利益保護享有的訴訟實施權,遺囑執(zhí)行人、遺產代管人所享有的訴訟實施權等。在法定訴訟擔當之下所作出的判決對實際權利人具有既判力。對此,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事訴訟法”第401條第2款有明確規(guī)定①。盡管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訴訟擔當之下判決書對實際權利人的效力,但是,無論是從法定訴訟擔當?shù)牧⒎ū疽膺€是從司法實踐來看,由形式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而作出的判決對實體權利人發(fā)揮效力。按照現(xiàn)有規(guī)定,被擔當人對于擔當人進行訴訟所作出的生效裁判不具有提起再審之訴的權利,即便被擔當人認為生效裁判錯誤,其不享有作為原訴訟當事人提起再審之訴的權利。因為被擔當人的訴訟實施權已經(jīng)轉移給擔當人,如果原生效裁判確有錯誤,應該由擔當人作為申請人提起再審之訴。但是,如果被擔當人認為擔當人實施訴訟時單方損害了其合法權益,或者與對方合謀損害了其合法權益,從目前法律規(guī)定來看,被擔當人能否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并不清晰,因此按照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確定標準認定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時,顯然亦不清晰。但從被擔當人利益保護需求和第三人撤銷之訴設置的目的來看,被擔當人在擔當人實施訴訟時單方損害了其合法權益,或者擔當人與對方合謀損害了其合法權益時,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必要性和實效性,具備提起撤銷之訴的訴的利益,因此,應該賦予被擔當人在此特殊情況下提起撤銷之訴的原告資格。法定訴訟擔當除了以上的情形之外,在司法實踐中,還有一些常見的其他訴訟情形,但是這些訴訟情形是否歸入法定訴訟擔當在理論上卻有一定的爭議,應結合我國的立法與司法現(xiàn)狀,進一步論證有無賦予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資格的必要性。至于任意訴訟擔當情形,我國臺灣地區(qū)學界則比較普遍地認為被擔當人不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銷訴訟的資格[16]354-355。在我國大陸地區(qū),本來對意定訴訟擔當就沒有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加之第三人撤銷之訴尚處于初步運行階段,因此,暫不賦予其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資格更為合適。2.反射效情形下的第三人反射效是指,因受當事人之間承受既判力之影響,而使判決反射性地對與當事人具有特殊關系的第三人產生有利或者不利之影響,又稱為判決的反射效果[1]511。
按照反射效的理論,其為不同于既判力的另一種判決效力,其理論依據(jù)在于第三人與當事人在實體上存在從屬關系。反射效理論的產生,與既判力本質說之訴訟法說有直接的關系。按照訴訟法說,既判力的本質是“與實體關系無關的、具有‘國家裁判權統(tǒng)一判斷’之訴訟法上效果的判決拘束力”[1]478,因此,其無法解釋既判力向與當事人之間有實體法利害關系的第三人擴張的問題,但是實體法說則不存在這樣的理論難題,其本身就是從判決對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產生拘束力的角度來把握既判力的本質的。為了彌補訴訟法說的理論缺陷,學者創(chuàng)設了反射效力理論。如此,訴訟法說之下,既判力是判決在訴訟法上產生的一種效力,而反射效是判決在實體法上產生的一種效力。一旦當事人之間的判決對第三人產生反射效力,則意味著第三人的實體上的權利義務受到當事人之間判決效力的拘束,順應正當性需要,就應該對第三人的程序權益進行保障,反射效情形下的第三人享有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權利。
結語
定位適格原告認定的立法與司法問題,并對其在理論上進行闡釋,只是邁出了探析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問題的第一步。畢竟,純粹的理論研討無法切實解決該訴的適格原告的確定問題。在確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之后,有必要從不同類型的第三人和需要保護的不同類型的權利角度入手,深入討論具體情形下的適格原告的認定問題。并且,應隨時關注司法實踐動態(tài),全面分析當前裁判文書在認定該訴的適格原告時存在的問題,反饋到立法層面,進一步完善適格原告的認定標準,尤其是全面詮釋“與當事人之間的生效判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的內涵。
本文來源:《南寧師范大學學報》:http://m.00559.cn/w/qk/25890.html
- 武陵山區(qū)新農人直播帶貨中的媒介展演研究
-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視閾下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育困境與路徑研究
- 以勞動教育培育鄉(xiāng)村學生鄉(xiāng)土情懷:意義、挑戰(zhàn)及實踐進路
- 鄉(xiāng)村振興下農村經(jīng)濟管理研究
- 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路徑探究——以瓊海市潭門鎮(zhèn)排港村為例
- 再論AI對人的異化
- 語對特異性對同傳策略的影響研究
- 數(shù)字技術在傳統(tǒng)建筑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xiāng)村文化建設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
- 城市安全治理現(xiàn)代化推動平安廣州建設實現(xiàn)新躍升的戰(zhàn)略意義
- 官方認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學者友好期刊名單”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重磅!CSSCI來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錄看點分析!全網(wǎng)首發(fā)!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認可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