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從“經典文學時代”到“后文學時代”——簡論“后文學社會”的五大歷史特征-文學論文

作者:中州期刊-小君來源:原創(chuàng)日期:2011-11-19人氣:1711
在改革開放擴大深化的熱鬧中,在步入信息社會的喧嘩中,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就在人們的不經意間,我們的文學生活正在發(fā)生著有史以來的最大變化。這個歷史性的變化就是,經典文學時代”正在離我們遠去,而一個新的后文學時代”則正在向我們走來。
我在這里所說的經典文學時代”,是指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的文學歷史。在信息化的文學社會生成以前,人類的文學史基本是一部被經典化”的文學歷史。在這部部”文學史中,人們重視文學,以為文學是社會最重要的文化工具言志說、載道說、教育說、武器說、鏡子說、反映說、表現說等等,均屬此類觀點〉;人們重視作家,以為他們是社會文化的主宰者炅魂工程師說、歷史書記說、上帝代言說、詩神繆斯說、教育工作者說等等,均是此種觀點〉。由于人們對文學的重視,也由于文學一直在認真地履行它的社會義務和責任,因此,過去人們對文學的感覺和看法一直是經典”的。讀者把文學當作經典來反復細讀,作者則把文學當作經典來反復雅敲”。正是在經典時代里,文學的創(chuàng)作、文學的閱讀和文學的作家,都被神圣化了。從而形成了作家的寫作,讀者的閱讀,文學史的紀錄,都去追逐經典的總體情勢。
與經典文學時代相比較,后文學時代”或者說是后文學社會的歷史特征其實是十分特殊”的。這種特殊”,主要表現如下五個方面:
首先,后文學時代”的生成,依賴于社會生活資源的‘豐裕化”和超量供給”。社會如果沒有提供個豐裕化”的生活狀態(tài),后文學時代”就不會發(fā)生。
在我們的文學歷史習慣里,幾乎沒有人去注意:我們那部看上去很豐富很精彩的文學史,總體上是發(fā)生在人類走出原始社會后的不發(fā)達歷史時期這里包括整個的農業(yè)時代和機器工業(yè)時代〉。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有限,社會的生活資源也因此而短缺和貧乏。正是在這種生活資源的短缺和貧乏里,生成了社會的經典文學意識和經典文化觀念。既然社會生活資源貧乏,那么具有讀寫能力的文學人口”就必然稀少這種情況,其實一直延續(xù)到機器工業(yè)時代結束〉。既然社會文學人口”稀少,那么作家與作品文本的生產數量也就一定稀少。如果社會的作品數量稀少短缺,那么人們就只好去反復細讀文學作品。如果人們反復地細讀文學作品并從中汲取各種生活知識,那么文學的工具作用就會自然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就是在這種人們認真地接受文學的教育和文學認真地去履行教育責任的環(huán)境里,人類的文學生活走向了經典化。
與經典文學時代不同,后文學”需要的是一個生活資源極度羊?;钡纳鐣蜕鐣镔|”條件。因為只有一個生活資源豐裕的社會,才能形成超量供給”的局面。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的文學資源才會出現超量供給的后文學狀態(tài)”。應該肯定的是,自從數字技術進一步大幅度地改變了社會生產能力之后,自從互聯網絡迅速發(fā)展以后,人類社會的生產能力便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生產能力和生活資源的過剩,正在成為一個普遍的文化現象。這種生活資源的全面過剩,給后文學社會”的生成準備了必須的物質條件。
其次,在’后文學時代”里,社會的文學人口”,從經典時代的稀少短缺轉而發(fā)生了全民化”的變化。這種文學人口”的全民化”,給后文學社會的形成準備了充足的資源條件”。
在以往與當下的文學研究中,人們往往注意到了文學工具論”的‘歷史流行現象”。在我們已有的文學理論中,關于所謂的文學的社會作用”問題,討論的即是這一文學情況。然而在所有的討論里,人們均沒有注意一個問題:文學工具論的歷史流行是如何發(fā)生的?實際上,文學工具論”所以會長期流行,并不是人類社會有什么"工具論”的哲學嗜好,而是由于工具論盛行的文化時代,必然是一個文學的經典時代”。事實上,一個時代所以會成為經典時代”,就是因為它的文化生活資源短缺”和供給不足”。就人類的文學史而言,其絕大多部分都發(fā)生在這種資源短缺”的時間里。由于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長期稀缺,而人又需要滿足自己及社會的文化需要,因而,文學作為一種文化媒介方式,才被賦予了倫理教育、知識教育和文化傳播乃至信息傳播的功能。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數字技術的發(fā)展38將人類社會領引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知識經濟”本身的要求,教育正在成為社會發(fā)展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因此普及教育,通過終身教育去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已經成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主潮。作為教育普及的一個副產品”,社會的文學人口”也出現了‘全民化”的形勢。
我在這里所說的文學人口全民化”,是指在普及了基礎教育以后,社會的文盲人口大為縮減,讀寫正在成為社會成員的一一般本能”。由于社會的大多數成員都具有了讀寫能力,因此他們就都具備了欣賞和享受文學生活的基本條件。同理,也正是這種文學人口”的全民化”,為后文學時代”生成提供了必要保障。
其三,在后文學時代”里,經典文學時代的有限傳播方式已經被消解。以網絡和數字技術為特征的信息技術,給后文學”提供了無限傳播”的現實可能。
在我們以往的經典文學史的研究中,人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文學史事實,即:社會的文學生活并不是由作家和作品的簡單結構構成,任何的作家和作品的社會存在,都是由文學文本的社會傳播來決定的。文學的文本傳播方式,是一個社會的文學生活的
重要的存在方式。
從人類的可以記載的文學歷史開始,文學作品文本)一直是以一種極為有限的方式進行傳播的。特別是對于文字符號的文學史而言,無論是早期的簡牘、紙草、羊皮書、帛書、泥版,還是后來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也包括信息技術時代之前的鉛版印刷傳播,其文學傳播的方式都是有限的。在經典文學時代生活的人們看來,這種高昂的文學生活成本往往是普通人難以承受的。雖然機器工業(yè)時代的鉛版印刷,提供了某種大規(guī)模傳播的技術可能。但是由于相對成本的高昂,文學傳播仍舊難以通暢。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大多數的社會成員,能夠閱讀并欣賞文學作品,無疑是一種生活的奢侈。
進入‘后文學時代”以后,文學傳播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電腦排版的任意性,膠版彩印的清晰性和逼真性,過度供給”的各類紙媒體的出現,電視與網絡的電子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均為后文學社會”的文學傳播帶來了幾乎是無限度的自由。由于傳播技術的改善,社會信息的制作和傳播成本大大降低。在制作與傳播成本迅速降低的同時,社會的信息制作與傳播也變得越發(fā)簡單和簡化。信息文本的制作與傳播的方便化,必然性地帶來傳播媒介的高速擴展。無論是電視不斷地增殖頻道,還是網絡不斷地增加網站;無論是報紙期刊的超量”生成,還是圖書種類和發(fā)行數量的增大,都為文學文本的傳播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可能和方便。經典文學時代里成為常例”的是作品發(fā)表困難,文本傳播困難,在后文學時代”里已不復存在。繼之而來的是:各類媒體均需大量的文本信息去填充自己的媒介空間,文學文本也借助著各種媒介在迅速地傳播。對于文學而言,在后文學時代”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不再是如何為文本尋求傳播出路”和解決文本傳播困難,而是如何使文學作品的傳播節(jié)奏放慢下來,從而盡力去避免文學文本的速朽”。
其四,由于出現了文學人口”的‘全民化”的后文學局面”,出現了文學文本無限傳播”的后文學可能”,在此前提之下,就必然要發(fā)生文學作者普遍化的后文學現象”。在文學作者普遍化的過程里,那個曾經在經典傳統里無比神圣的作家”已經死掉了。代之而來的,是一個被普遍矮化”了的怍者”。
表面看去,文學人口的多寡或普遍化的程度如何,似乎并不重要。然而,事實上卻是這個終極性的因素在決定社會文學生活的性質。與經典文學時代絕對不同的是:在后文學生活”里,社會的讀寫問題已基本解決。由于識字、讀書和寫文章再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對于后文學時代”的社會成員而言,寫作將不再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加之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之下,文學文本的發(fā)表和傳播已無絕對障礙可言,所以在理論上,后文學社會”是一個人人均可以寫作并成為祚家”的社會。既然每一個人都可以寫作,既然社會中能夠寫作文學文本的人隨處皆是,既然這個社會在大量制造著各類的文學文本,于是文學就必然性地衍變成了一種極為普遍的社會現象。人們在經典文學時代里所形成的關于作家的神圣感覺,在這里統統被消解掉了。
對于‘后文學時代”的文學而言,經典時代里那位高大偉岸乃至神圣的祚家”,在這里只能被矮化”為一般意義的祚者”;經典時代里曾被充分神秘化的創(chuàng)作”,在這里也被還原為了一般意義的"寫作”,……在文學的歷史看來,’后文學時代”是一個沒有文學英雄和巨人的時代,是一個充滿了普通祚者”的時代。
其五,在后文學時代”里,讀者的閱讀態(tài)度和閱讀方式出現了不同于經典時代的變化。經典時代的欣賞型讀者”正在消失,‘后文學”的’消遣型讀者”正在成熟。同樣,一種以消遣為主流特征的后文學閱讀方式”,也正在取代以欣賞為主流特征的‘經典文學閱讀方式”。
按照我們通常的文學理解,讀者就是讀者。文學史以來的讀者似乎就沒有什么變化,或者說基本上沒有變化,也不應該有什么變化。我們的文學理論中對欣賞問題的論述和接受美學對讀者的分析,其理論的立足均是基于此點。如果這種觀點僅僅是對經典文學而言的,那么情況的確如此。因為在一個以文學生活資源短缺為特征的經典文學時代里,人們除了以經典化的閱讀方式去接受文學作品而外,別無其他可能。然而當我們走進‘后文學時代”之后,就會發(fā)現:在這里,人們已經不可能再像經典讀者那樣去欣賞文學作品,對待文學也不會再有一種經典心理了。
后文學”是一個文學生活資源豐裕化的社會,是文學資源能夠完全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并超量供給”的社會。在文學文本過度供給”的情況下,讀者對文學正在喪失經典文學感覺。在后文學讀者看來,文學變得越來越不像經典時代里的那種經典化作品,而更像是一種類型化的‘信息文本”。例如,在20世紀的90年代中期,我國的長篇小說的年出版量曾經達到過千部的水平。設想一下,在一個時間有限,精力有限的有限生命過程里,一位讀者的一年的有效閱讀量能有多少?我相信,即使是專門的文學研究者,他一年也無法完成哪怕是十分之一的閱讀量。不要說還有更為大量的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詩歌散文乃至各類影視作品了。在如此數量的文學文本面前,在如此之多的文學文本的超量供給”的壓力之下,后文學讀者”已經完全失去了那種無憂無慮地從容閱讀心態(tài),失去了經典讀者”的那種對某一具體作品進行反復細讀”的實際可能。
作為閱讀,經典時代的讀者為文學文本準備好的是一個欣賞心態(tài)”。即經典讀者保持著一種對文學的崇敬,他們相信文學文本所提供的知識和價值,他們相信文學的意義,他們相信從文學中所獲得的滿足。在‘后文學讀者”這里,文學已經不再具有宗教性的神秘,人們也不用對其保持什么崇敬。文學是如今信息時代里一種虛構類型的信息,僅僅是人們填補心理空間的一種閱讀對象而已。在進行閱讀時,沒有人再去相信文學的真理性即使在有的作品中的確存在著此類東西,也沒有人想去通過文學來完善自己的教育盡管文學有時會有這種作用〉。人們對待文學的總體方式是消遣,因此閱讀什么或記得什么都是隨意性的。我不否認在后文學時代”中也有欣賞閱讀”勺存在,但它只能是一種個別的現象。作為主流的讀者形態(tài)和主流的閱讀方式,后文學社會”正全面走向消遣化。
說老實話,我用后文學”來描述20世紀90年代最后一些日子開始發(fā)生的文學現象,并沒有要趕后”班車”的意思。我之所以使用‘后文學”后文學時代”后文學社會”,以及相應的一套‘后文學”理論術語,是因為我們的后文學時代”是文學歷史的一種正常的延續(xù)”,是接續(xù)于經典文學史之后而發(fā)生的。還因為我們目前還處身在一個后文學”歷史的發(fā)端期,要對其做出深刻的理論描述,還需要一點時間來積淀我們的認識。然而無論怎樣說,后文學社會”或后文學時代”的確已經在生成了。在‘后文學”中,我們以往所擁有的經典文學理想,經典文學價值和經典文學的努力,在今后均不會再發(fā)生主流作用了。歷史上我們曾為文學編織的美麗花環(huán)和神學寓言,在后文學”里也將被徹底消解。這與我們個人的主觀意愿和審美價值判斷并無關系,這只是一種歷史現實。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