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當代小說對于死亡形式的人道主義呼喚

作者:蘇紅來源:《芒種》日期:2015-07-08人氣:1279

在文學的死亡敘事中,死刑受到了一些作家的關注,有熱衷于敘寫歷史中死刑儀式及其程式化表演性的《檀香刑》(莫言),也有以想像性體驗及其荒誕意味呈現(xiàn)古代刑罰的實施方式與結果的《一九八六年》(余華),更有關注當下社會的死刑形式及其有無必要性的《死刑報告》(潘軍),至于零星地分散于其他小說文本中有關死刑的敘述,為數(shù)之多,不勝枚舉。

一.《一九八六年》:古代刑罰的荒誕性展示

余華的《一九八六年》是當代文學中較早對古代刑罰表現(xiàn)出熱情的小說之一,敘述者在一部不長的中篇小說中,涉及了我國古代刑罰中的許多酷刑。小說以一個瘋子眼里的幻象及其自殘行為上演了一幕古代酷刑。小說中展示了眾多的歷代刑罰中的殺人酷刑,并以血淋淋的方式把酷刑對人身體的慘虐之處一一呈現(xiàn)出來,這很容易使讀者對《一九八六年》的閱讀理解產生歧義。如果往拔高的方面理解,敘述者似乎要以古代酷刑的殘忍和瘋子的幻象以及在自己身上實施自殘行為的荒謬性,來譏諷那個使人成為瘋子的時代,嘲弄那個在瘋子的眼里到處是酷刑肆虐的歲月。但敘事者在展示瘋子眼前那些被自己一路所向披靡瘋狂屠戮的情景時,卻充滿了嗜血的狂歡與殺戮的快意,這與一個因為恐懼別人的死而發(fā)瘋,之后又滿眼看到的都是被自己實施了酷刑而殘損零碎尸體的慘狀顯然不符。如果從敘述者的敘事激情或審美傾向看,瘋狂時代使人發(fā)瘋只是要借瘋子的眼睛和瘋子的想像與行為進行死亡敘事的理由和背景,瘋子的出現(xiàn)給曾經的妻子一家造成那樣深重的恐懼和擔憂,也可以看作是交代敘事來龍去脈的技巧,敘事的激情和重點并不在故事的背景及其技巧方面,而在于表現(xiàn)對刑罰形式本身及其對肉體帶來怎樣結果的熱衷上,這種熱衷在其以后的小說《往事與刑罰》中再一次體現(xiàn)出來,只是不再那么血腥和酷虐。

余華筆下刑罰與人的關系,不管是施虐于人,還是人的自我受虐,與其說是對人性的勘探與開掘,不如說是對人性殘忍的訓練與考驗;與其說是對發(fā)瘋時代的拷問,不如說是對瘋狂復仇式的歷代刑罰方式的死灰重現(xiàn)。因而《一九八六年》對刑罰的關注以及純粹形式的刑罰彰顯,使原本應該具有的文化批判和歷史反省的意義變得若有若無,即使有那么一點,也在敘述者一再刻意于刑罰的殘忍和酷虐的快意釋放中被淹沒得蹤跡難尋。當然,荒誕性原本就是意義匱乏的表現(xiàn)。

二.《檀香刑》:死亡的行為藝術及其儀式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文學中出現(xiàn)了審美的“泛丑”、“泛惡”現(xiàn)象,死亡敘事中也表現(xiàn)出嗜血的快樂與屠戮的狂歡。這不僅體現(xiàn)在對嗜血的快樂與屠戮的狂歡過程的愉悅性體驗與展示方面,也還表現(xiàn)在津津有味地對殺和被殺過程的精心描繪上,甚至有用心品味、細致把玩的創(chuàng)作心理。其實,在這樣的死亡敘事中隱含著與以往的英雄主義死亡觀相通的一些內涵,只是表現(xiàn)形式和情感傳達有些不同,即從特定的角度看,一定的死亡方式既是生命行為的最后輝煌,也是對生命本身的崇高敬意。所以,敘事者一方面在痛斥著“中國的藝術,中國政治的精髓”,“是讓人忍受最大的痛苦才死去”的非人道;一方面又在津津樂道于殺的勇敢或殘忍以及被殺的苦痛與慘烈。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檀香刑》,張承志的《西省暗殺考》、《錯開的花》等,都流露出這種傾向,體現(xiàn)了一種自相矛盾的死亡觀念。要說熱衷于對歷史中死刑形式的描述,當然最屬莫言。

小說通過劊子手趙甲之口傳達了與其說是專業(yè)劊子手對死刑的理解,不如說是莫言自己的死刑觀,認為殺人和人被殺實際上就是一場生命的盛典,是劊子手和犯人聯(lián)抉上演的死亡行為藝術的人生大戲。

既然,死刑的大戲是犯人和劊子手的聯(lián)袂上演,最富有藝術性和表演性的死刑當然還是專業(yè)藝人與“刑部大堂獄押司首席劊子手”的行刑“專家”的“強強聯(lián)手”合作。所以,貓腔班班主孫炳因率鄉(xiāng)民抗擊德寇被袁世凱政府處以檀香刑的極刑時,孫炳也以為自己雖然演戲三十載,但只有受死時的表演最輝煌。所以,行刑臺上的藝人一邊在承受酷刑,一邊卻在放聲高歌,盡管嗓音沙?。恍行膛_下的貓腔班子在配合他的高唱而表演得群情激憤,刑場上觀看的百姓也跟著合腔,臺上臺下的共同參與的表演一度高潮迭起。孫炳咽氣前的最后一句話就是“戲……演完了”。這樣,受刑者和行刑者都把死刑當作人生的大戲來表演,殺與被殺在共同合作的意義上聯(lián)塊創(chuàng)作了表現(xiàn)死亡的死刑行為藝術,而且,敘事者也確實是在把它作為行為藝術來創(chuàng)作、欣賞和傳達的。在《檀香刑》中,這種觀照死亡的審美意趣就成為敘事者自覺的藝術追求,文本敘事中每一種刑罰的執(zhí)行,都是一次對死刑行為藝術性與表演性的展示。

除此之外,《檀香刑》還把劊子手們絞盡腦汁地想出的死刑名稱以及殘忍的行刑方法,作為死刑行為藝術表現(xiàn)的創(chuàng)新來烘托死刑行為藝術的獨特與別致。

《檀香刑》不僅把歷來文學中通常表現(xiàn)死刑的一般意義,即把“懲罰的儀式是一種'恐怖'活動”,改寫成為一種具有程式化、儀式性和表演性的死刑行為藝術,還熱衷于表現(xiàn)"它的殘忍性、展示性、暴力性,力量懸殊的演示,精細的儀式“刻意地突出行刑過程中”那種有意大張旗鼓的儀式的重要性"氣使公開處決的死刑儀式作為構成死刑行為藝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被極力渲染,同時也展示了因不同的受刑者和觀眾群體而不完全相同的各種儀式中蘊涵的功能及其關系。皇帝身邊的小太監(jiān)因為偷盜皇上的鳥槍被判處極刑,在公開的處決過程中,有著極為夸張的儀式,僅僅是皇宮里的人參加處決的儀仗就讓人眼花繚亂,何況還有自發(fā)的不計其數(shù)的觀眾。小說詳細地鋪陳了前來觀看死刑的皇家儀仗的華麗和威嚴。

三.《死刑報告》:人道的呼喚與期盼

潘軍的小說《死刑報告》,是被人稱之為“當代中國首部近距離探討死刑問題的小說”。文本從正面探討了當前我國刑罰中仍然保留的死刑形式,以及這種形式中所包含的社會與法律的目的及其人道意義。小說以京城的一家期刊的法制記者對國外一樁涉嫌名人謀殺事件的關注,以及案件的控辯過程和最終結局為小說整個敘事的勾連事件,間或對應性地穿插了一些引起敘述者關注的國內死刑案情的由來與始末。小說從人道主義,從生命神圣論的立場出發(fā),對當下我國實行的刑法中"以血還血"的等害報應觀念與同態(tài)復仇的死刑理念提出了質疑,并在世界死刑歷史的發(fā)展趨勢與死刑理論演變的背景下,表達了廢除死刑的現(xiàn)代刑罰理念。筆者在此無意評價現(xiàn)行法律是否需要廢除死刑的問題,僅就小說在觀照死刑現(xiàn)象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性關懷意識和人道精神等與死亡敘事相關的問題進行論述。

小說《死刑報告》一方面肯定了現(xiàn)行刑罰中死刑方式的進步及其人文精神,同時也對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剖析。敘述者從尊重死囚個體生命并珍愛生命的立場出發(fā),對死刑的本質、社會功能及其手段和目的進行了辨別與區(qū)分,認為現(xiàn)代死刑中的依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古老的“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等害報應觀念,是要“通過人們對刑罰的恐懼來祛除罪惡之源”。顯然,這只是刑罰的功利思想,或者說是刑罰應該起到的懲戒的社會作用,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懲戒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端佬虉蟾妗方枰粋€律師之口表明了對刑罰本質的更人性化的理解,刑罰的本質,不是要讓罪犯受辱,更不是對罪犯實施肉體上的折磨,去追求那種'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等害復仇效果,而是要引起罪犯內心的懺悔,使之回歸社會,重新做人。小說《死刑報告》本著敬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道精神,為那些希望并且能夠通過接受其他的懲罰方式真正從內心仟悔贖罪后,有可能或完全能夠棄惡從善回歸社會和正常人群的人爭取新生的可能和權利。正是從生命神圣論這一角度出發(fā),《死刑報告》正面地體現(xiàn)了關愛每一個生命^即使是罪犯的生命也是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

刑罰中的死刑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自身發(fā)展與進步中積累和演變的一種特殊的死亡文化規(guī)范與現(xiàn)象,同樣是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觀照,由于角度和側重點的不同,做出的反映和表現(xiàn)也相差較大。同是對古代刑罰的反映,《一九八六年》從人的非理性角度,偏重于對刑的想像性表現(xiàn),而且是行刑一方的體驗,對受刑一方的想像性體驗基本空白,快意于行刑的過程和結果,卻完全懸置罰的意義。它是我國古代刑罰及其死刑的文化遺跡的想像性復原與主觀性展示。因而,它重視呈現(xiàn)現(xiàn)象和可能的過程,至于其中的關于人性或人道的內涵可以說被束之高閣。《檀香刑》的敘事中對古代死刑中某些極刑的理解,一方面遵從于君主帝王的政治理性或權力理性,一方面則把那些當今已經成為歷史遺跡的死刑文化在文本中復活。在一個被古代死刑觀念異化了的劊子手的視野里,死刑的非人性就是人性,酷刑的反人道就是人道?!短聪阈獭肥菍ξ覈F(xiàn)代死刑刑罰中的酷刑及其實施過程的精致描搴與快意表達?!兑痪虐肆辍泛汀短聪阈獭穬蓚€文本中對死刑的表現(xiàn),不論是屬于想像性的敘事還是帶有現(xiàn)場實感意味的精確展示,雖然都不乏夸張與張揚的成分,但也從反面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死刑中貫穿著非人性與反人道的殘酷性本質。這種反面?zhèn)鬟_的內涵,在《死刑報告》中被正面表達出來。期盼正義之善的完美,呼喚更人道的刑罰觀念,這也是當代文學關注刑罰及其死刑形式的死亡敘事從反面襯托逐漸到正面凸顯的過程及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 劉華平.死亡意識的美學闡釋[D]. 曲阜師范大學 2013

[2] 顏翔林著.死亡美學[M]. 學林出版社, 1998

[3]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M].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4] 段德智著.死亡哲學[M].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1

本文來源:http://m.00559.cn/w/zw/1534.html  《芒種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京師(新鄉(xiāng))律師事務所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