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新經濟時期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之實證分析——基于2002~2012年進出口貿易數據

作者:中州期刊來源:日期:2014-09-07人氣:4646

提要:本文在綜述2002~2012年中美農產品貿易發(fā)展概況的基礎上,運用G-L產業(yè)內貿易指數、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Thom & Mc 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和貿易競爭力指數,計算分析了2002~2012年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的現狀。結果表明:兩國農產品貿易在規(guī)模擴大的同時,產業(yè)內貿易水平還比較低,仍以傳統(tǒng)的產業(yè)間貿易為主,但產業(yè)內貿易發(fā)展?jié)摿薮蟆?/p>

關鍵詞  農產品   貿易概況  產業(yè)內貿易   指數

一、引言

作為世界農業(yè)大國和農產品消費大國的中國和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的美國,中美農產品貿易一直是中美經貿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貿易作為發(fā)展中美經貿關系、深化中美合作的重要領域,一直是學者的關注點。自20世紀60年代產業(yè)內貿易概念提出以來,對產業(yè)內貿易的研究就成為國內外學者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該理論研究的深入,將此應用于農產品貿易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王晶(2008)對中國農產品的整體產業(yè)內貿易水平、貿易增量的主要來源等進行了分析[1]。吳學君、易法海(2010)實證分析了中日總體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各大類農產品及主要農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水平[2]。閆小芳、胡品(2011)對中韓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進行了實證研究[3]。在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的研究方面,吳宏、胡春葉(2009)的研究顯示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在分類和總體層面均呈現較低水平,還是以產業(yè)間貿易為主[4]。周萍(2010)分析了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發(fā)展不平衡的原因,從而提出改善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的對策[5]。馬翠萍、肖海峰、王金鳳(2012)研究了加入WTO十年中美農產品貿易演變,研究表明:中美農產品貿易緊密程度加大,大宗農產品呈現越來越明顯的產業(yè)間貿易趨勢,高附加值農產品向產業(yè)內貿易發(fā)展[6]。張娜、蔣智華等(2012)對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進行了分析[7]。陳軍(2013)對中美農產品貿易格局變化及其產業(yè)內貿易增長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中美雙邊農產品貿易符合各自的要素稟賦特征[8]。上述文獻中,選取近11年間貿易數據,利用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全面分析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的文獻還較少。

本文擬運用G-L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等,選取2002~2012年間(UN Comtrade)按HS2002分類的24章農產品貿易數據,在綜述中美農產品貿易發(fā)展概況的基礎上,對其產業(yè)內貿易的發(fā)展現狀、貿易增量的主要來源、農產品競爭力狀況以及產業(yè)內貿易結構等進行實證分析。

二、選取數據的說明及中美農產品貿易概況

(一)選取數據的說明

對于農產品的統(tǒng)計范圍,世界貿易組織(WTO)、聯(lián)合國貿易與發(fā)展會議(UNCATED)及世界各國的統(tǒng)計機構都有不同的分類。目前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采用《協(xié)調商品名稱和編碼制度》的分類統(tǒng)計,中國也于1992 年1月1日起按該制度進行關稅稅則分類。為此,考慮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數據獲取和處理的便利,本文將農產品統(tǒng)計范圍界定在聯(lián)合國統(tǒng)計署(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提供的數據庫(UN Comtrade)《商品名稱及編碼協(xié)調制度的國際公約》(HS) 2002版,海關編碼為HS01~HS24。

(二)中美農產品貿易概況

長期以來,中美兩國的農產品交流合作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的良好勢頭。2011年中美農產品貿易額超過3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美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同年中國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農產品最大的進口國。其基本特征如下:

1.中美農產品進出口規(guī)模不斷擴大

伴隨中國加入WTO關稅消減承諾的兌現,極大地推進了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發(fā)展。2002年以來,我國與美國農產品貿易規(guī)模不斷攀升,發(fā)展迅速。(如表1所示)在2002~2012年間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額由43.47億美元迅速增長至359.10億美元,11年間增長了7倍多,年均增速22.8%,超過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其中,2002~2012年間中美農產品進出口額占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4.3%增加到20.4%,占比不斷提升。

表1  2002~2012年中美農產品進出口額占當年全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的比重

年份

中美農產品進出口額(億美元)

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比重(%)

2002

43.47

304.3

14.3%

2003

70.62

401.3

17.6%

2004

100.08

510.6

19.6%

2005

95.59

558.3

17.1%

2006

113.65

630.1

18.0%

2007

135.1

775.9

17.4%

2008

195.14

985.5

19.8%

2009

186.96

913.8

20.5%

2010

243.92

1207.9

20.2%

2011

299.57

1556.2

19.3%

2012

359.10

1757.7

20.4%

資料來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數據中心)的相關數據,計算整理。

2.中美農產品貿易逆差呈擴大趨勢

我國在與美國農產品貿易總量增長的同時,貿易逆差呈擴大趨勢。(如表2所示)在2002~2012年的11年間, 中國對美國的農產品出口額從16.27 億美元增加到了71.76億美元, 出口額增長了4倍多,年均增長率達到18.1%;同期,美國農產品向中國的出口額也由2002年的27.2億美元擴大到2012年的287.34億美元,增幅達1056%,從原來中國第七大農產品進口國一躍成為中國第一大農產品進口來源國;逆差額由2002年的10.93億美元擴大到2012年的215.58億美元,占2012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1021.773億美元的21.1%。

表2    2002~2012年中美農產品進出口情況一覽表    

年度

進出口額

(億美元)

向美國出口

(億美元)

同比增減

(%)

從美國進口

(億美元)

同比增減

(%)

差額

(億美元)

2002

43.47

16.27

33.6

27.2

-10.93

2003

70.62

20.52

26.1

50.1

45.7

-29.58

2004

100.08

23.18

13.0

76.90

34.9

-53.72

2005

95.59

28.39

22.5

67.20

-12.6

-38.81

2006

113.65

37.76

33.0

75.89

12.9

-38.13

2007

135.1

43.84

16.1

91.26

20.2

-47.42

2008

195.14

51.17

16.7

143.97

57.8

-92.8

2009

186.96

47.00

-8.2

139.96

-2.8

-92.96

2010

243.92

57.80

23.0

186.12

33.0

-128.32

2011

299.57

66.99

15.9

232.58

25.0

-165.59

2012

359.10

71.76

7.1

287.34

23.5

-215.58

資料來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數據中心)的相關數據,計算整理。

3.中美農產品貿易結構相對單一

在2002到2012年間的中美農產品貿易中,以2009年為例,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所有農產品中,僅僅是排名前五位的農產品(HS03、HS20、HS16、HS07、HS23)為36090 萬美元。而我國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僅僅是排名前五位的農產品(HS12、HS02、HS03、HS23、HS08) 總額就達到114790 萬美元,占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總額的82.02%①。另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2011年數據,中國農產品進口僅限制于一小部分產品,棉花和大豆就幾乎占據了我國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的一半。

因此,研究新經濟時期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現狀,有利于深化中美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的思路,促進我國農產品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縮小中美農產品貿易的逆差,保持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三、實證分析

(一)產業(yè)內貿易衡量指標的選取

關于產業(yè)內貿易測度及分解的方法,當前國際上常用的有:G-L指數、Bruelhart指數、MII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Thom & Mc Dowell水平和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AE法、進出口單位價值指數(由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和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組

①廖東聲,吳曉麗.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結構的比較分析[J].江蘇商論.2012(10):96-99.

成)、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出口產品相似度、出口產品分散度等。為了數據選取的便利,本文參考吳宏、胡春葉(2009)——“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研究”和閆小芳、胡品(2011)——“中韓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實證研究”,選取G-L指數、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Thom & Mc Dowell水平和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和貿易競爭力指數,采用(UN Comtrade)按HS2002分類的24章農產品數據,對中美2002~2012年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進行實證研究。

(二)實證分析

1.G-L指數分析——靜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分析

G-L指數是衡量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最常用的指數,1975年由格魯貝爾—洛伊德( Grubel-Lloyd,G-L) 提出。測度產業(yè)內貿易水平是目前國際上應用較為廣泛的方法,也是產業(yè)內貿易實證研究的基礎。

其計算公式為:GLi= 1-      (1)

其中,GLi代表i類產業(yè)或者產品的產業(yè)內貿易指數,Xi、Mi分別代表第i 產業(yè)或者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G-L指數變動范圍為0~1,當G-L指數為0時,代表完全產業(yè)間貿易,當指數為1時,代表完全產業(yè)內貿易。如果G-L指數在0.5以上,產業(yè)內貿易占優(yōu)勢;反之,則表明產業(yè)間貿易占優(yōu)勢。而衡量全部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的G-L指數可以用下式計算:

GLj=          (2)

式中GLj表示一定時期第j類農產品總體產業(yè)內貿易指數,Wij為第i章農產品在第j類農產品中的比重,即(Xi+Mi)/(X+M),X和M分別是j類農產品出口總值和進口總值,GLj> 0.5表明在農產品貿易中產業(yè)內貿易占優(yōu)勢,反之則表明產業(yè)間貿易占優(yōu)勢。

測算結果(見表3)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類農產品貿易結構發(fā)生了轉變。近11年來,就各章而言,中美農產品貿易中(HS02、HS07、HS09、HS12、HS16、HS20)這6章農產品完全是產業(yè)間貿易占主導,因其歷年的GL值都在0.5以下。而剩下的18章農產品都是某些年份產業(yè)內貿易占主導,某些年份產業(yè)間貿易占主導。雖然在這11年里,沒有某一章農產品的G-L指數每年都在0.5以上,即沒有某一章農產品在中美農產品貿易中始終以產業(yè)內貿易為主。但其(HS01、HS03、HS08、HS11、HS13、HS21)等章農產品至少有6年的G-L指數都大于0.5,說明,這幾章不僅產業(yè)內貿易占主導的年份比較多,產業(yè)內貿易的程度也是比較高的。而從各章農產品在這11年的均值來看,G-L指數在0.5以上的有13章,說明在中美農產品貿易中,以產業(yè)內貿易為主的農產品種類還是比較多的。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平均

HS01

0.5431

0.4224

0.5581

0.9391

0.9976

0.9769

0.6381

0.872

0.7391

0.5228

0.3868

0.6905

HS02

0.0182

0.015

0.0631

0.0588

0.0503

0.0322

0.0421

0.0096

0.0263

0.0056

0.0063

0.0298

HS03

0.3688

0.354

0.5324

0.5643

0.6224

0.6963

0.5829

0.6722

0.5972

0.7748

0.8053

0.5973

HS04

0.6543

0.8515

0.9172

0.6322

0.545

0.3162

0.1382

0.0973

0.0894

0.0799

0.0743

0.3996

HS05

0.6685

0.6749

0.4128

0.4168

0.4089

0.4959

0.5328

0.6127

0.7338

0.6412

0.6906

0.5717

HS06

0.3063

0.2055

0.37

0.6139

0.7039

0.2614

0.3827

0.4189

0.5512

0.4565

0.6062

0.4433

HS07

0.1695

0.1903

0.1684

0.1507

0.1382

0.1248

0.136

0.1735

0.1392

0.0985

0.124

0.1466

HS08

0.7442

0.7616

0.7699

0.7165

0.9153

0.9425

0.5328

0.4861

0.4398

0.3908

0.4276

0.6479

HS09

0.0956

0.1212

0.0936

0.1299

0.2229

0.2423

0.1824

0.1263

0.1175

0.1384

0.2253

0.1541

HS10

0.028

0.6343

0.0371

0.0137

0.9099

0.2079

0.1028

0.0314

0.0024

0.0017

0.0009

0.1791

HS11

0.6586

0.7493

0.9145

0.4046

0.8366

0.916

0.7627

0.832

0.6466

0.9883

0.6105

0.7563

HS12

0.0624

0.0346

0.033

0.0414

0.0546

0.0372

0.0418

0.0326

0.0145

0.0167

0.0266

0.036

HS13

0.6802

0.9749

0.9648

0.8285

0.7515

0.758

0.6582

0.5216

0.4216

0.4188

0.2792

0.6598

HS14

0.9008

0.9135

0.3967

0.6781

0.7233

0.743

0.683

0.5728

0.6054

0.3209

0.9447

0.6802

HS15

0.2835

0.1879

0.8455

0.8423

0.8009

0.3139

0.4264

0.3925

0.3366

0.3822

0.622

0.494

HS16

0.0406

0.0347

0.0165

0.0123

0.0115

0.0064

0.0215

0.011

0.0091

0.0126

0.0109

0.017

HS17

0.4629

0.5268

0.5605

0.4104

0.4167

0.5738

0.4389

0.5237

0.4212

0.5518

0.9051

0.5265

HS18

0.6788

0.955

0.7109

0.4214

0.4849

0.5851

0.4859

0.4136

0.4019

0.2401

0.3026

0.5164

HS19

0.6363

0.6266

0.5024

0.4919

0.4536

0.385

0.399

0.4362

0.446

0.6448

0.8564

0.5344

HS20

0.3788

0.2624

0.2329

0.1844

0.2006

0.1528

0.1942

0.2094

0.2962

0.2623

0.2615

0.2396

HS21

0.9188

0.4972

0.4695

0.915

0.9936

0.8469

0.9316

0.9672

0.9836

0.973

0.9113

0.8552

HS22

0.3131

0.424

0.6324

0.9549

0.3305

0.9701

0.738

0.6812

0.6299

0.6041

0.624

0.6275

HS23

0.3166

0.258

0.2553

0.6543

0.8595

0.8302

0.7329

0.635

0.6238

0.7596

0.7138

0.6035

HS24

0.4038

0.8129

0.5186

0.7065

0.2016

0.3924

0.1826

0.0954

0.0832

0.0973

0.1377

0.3302

表3     2002~2011年中美農產品G-L指數

數據來源:根據UN Comtrade數據,經筆者計算整理而得。

通過前文公式(2),根據(UN Comtrade)數據計算得出:

表4  2002~2011年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指數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GLj

排序

0.253

0

0.207

7

0.196

3

0.239

0

0.284

2

0.242

1

0.278

2

0.256

8

0.286

4

0.264

3

0.249

7

資料來源:根據UN Comtrade數據計算整理而得

由表4可得:2002~2012年的11內,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指數一直在0.2附近波動,說明我國一直以傳統(tǒng)的比較優(yōu)勢參與國際勞動分工,在貿易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也說明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還比較低,發(fā)展空間較大。

雖然G-L指數是衡量產業(yè)內貿易最常用的指數,但由于G-L指數是一個靜態(tài)概念,且恒為正數,不能準確的反映出一國某類商品處于順差還是逆差,而Bruelhart指數克服了這一缺點,動態(tài)的衡量了產業(yè)內貿易水平。

2. 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分析——動態(tài)產業(yè)內貿易指數

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是用來測度一個產業(yè)的產業(yè)內貿易程度的指數,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衡量一定時間跨度內產業(yè)內貿易的水平。該指數的計算公式為:

Bi= 1-

其中Bi表示第i類農產品一定時間跨度的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Xi表示兩個時期間第i類農產品的出口額的變化量,△Mi表示兩個時期間第i類農產品的進口額的變化量。Bi的取值范圍是0≤Bi≤1,Bi越接近1表示該類農產品貿易中的增量主要由產業(yè)內貿易引起的,越接近0表示該類農產品貿易的增量主要由產業(yè)間貿易引起的。

表5   2002~2011年間中美農產品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

 

02-03

03-04

04-05

05-06

06-07

07-08

08-09

09-10

10-11

11-12

HS01

0.0159

0

0.7327

0.5123

0.7495

0.6183

0

0.1793

0.1035

0.1716

HS02

0

0

0.047

0.0309

0.0161

0.0182

0.0237

0

0.0308

0.0411

HS03

0.3076

0.6447

0.6617

0.625

0

0

0.5782

0.4563

0.6467

0.5452

HS04

0.2894

0

0

0.2643

0

0.2343

0.1986

0

0.7346

0.6427

HS05

0.8349

0

0.3203

0.4653

0.8641

0.6747

0.7356

0.7543

0

0

HS06

0

0

0.3289

0.9231

0.3084

0.5648

0

0.3724

0.5637

0

HS07

0.2316

0.058

0.0729

0.1159

0

0.2653

0.1353

0

0.3387

0.2783

HS08

0.7914

0.8006

0

0.1929

0.3983

0.3285

0

0.7634

0.6856

0.6578

HS09

0.2151

0.0424

0.3796

0

0.3616

0.2735

0

0

0.7332

0.6354

HS10

0.7628

0

0.0415

0

0

0.7643

0.7385

0.6563

0

0

HS11

0

0

0

0.1725

0

0

0.3432

0.4234

0.2263

0

HS12

0.0123

0.0297

0

0

0.0046

0.0241

0

0.0154

0.0023

0.0235

HS13

0

0.4992

0

0.6298

0.8044

0.7633

0

0

0.2635

0.3536

HS14

0.5853

0.0245

0

0.2863

0.2627

0.3094

0.4353

0.3625

0.6345

0.3645

HS15

0.0969

0

0

0.2537

0.1275

0.2765

0.2143

0.1124

0

0.4757

HS16

0

0.095

0.0029

0.0108

0

0.2433

0.1735

0.3321

0

0

HS17

0.9334

0.6438

0

0.4657

0.7975

0.7864

0.6532

0

0

0.2735

HS18

0.3705

0

0.0165

0.814

0

0.3562

0.5332

0.2342

0

0.8576

HS19

0.5343

0

0.4522

0.3181

0

0.5643

0.4264

0.3522

0.6364

0

HS20

0.0231

0.1449

0

0.2741

0.0862

0.1452

0.0926

0

0.2341

0.1365

HS21

0.0749

0.3669

0

0.7684

0

0

0.5732

0.6532

0.2364

0.3242

HS22

0

0.8693

0

0.0534

0

0.7853

0.6342

0

0.2643

0.1345

HS23

0

0.2799

0

0.7525

0.3356

0.3226

0

0

0.7354

0.7853

HS24

0

0

0.3833

0.0256

0.7858

0

0.3653

0.1242

0

0.5432

數據來源:根據UN Comtrade數據,經筆者計算整理而得。

根據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的特點,將2002~2012年分為十個時期(見表5)。在所有的24章農產品中,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在各個時期都小于0.5的有(HS02、HS07、HS11、HS12、HS15、HS16),說明這些農產品在這十個時期的貿易增量完全是由產業(yè)間貿易引起的,比較優(yōu)勢突出。在這十個時期,至少有五個時期的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大于0.5的有(HS03、HS05、HS08、HS17),表明這些農產品在中美農產品貿易中的增量主要是由產業(yè)內貿易貢獻的,即由農產品的質量、檔次和消費者偏好等引起的。其余的各章農產品大都是由產業(yè)間貿易引起的貿易增量。由此可見,在中美農產品貿易中,由產業(yè)內貿易引起的貿易增量種類還比較少。

3.Thom & Mc Dowell 垂直型和水平型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

垂直型的產業(yè)內貿易是由同類產品具有不同的質量引起的,主要發(fā)生在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國家之間;水平型的產業(yè)內貿易是由于同類產品存在不同的特性引起的,主要發(fā)生在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同的國家之間。

Thom & Mc Dowell(1999) 提出了用以計算水平和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的指數。其計算公式為:Bw=,其中Bw為水平方向產業(yè)內貿易指數,Bi為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Wi為第i類農產品貿易權重,即(Xi+Mi)/(X+M);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為(Bj-Bw),其中Bj=1-,式中Xj=, Mj=。

為了進一步研究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結構,下文將利用垂直型和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對2002~2012年間中美24章農產品進行分析,表6是中美24章農產品貿易結構的變動情況。

表6  2002~2011年間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結構變動情況

 

邊際總產業(yè)內貿易指數

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

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

2002-2003

0.4523

0.2352

0.6465

2003-2004

0.3436

0.3642

0.4563

2004-2005

0.5322

0.4246

0.7483

2005-2006

0.4311

0.1527

0.2462

2006-2007

0.3243

0.2642

0.6522

2007-2008

0.6747

0.3564

0.5435

2008-2009

0.5329

0.2465

0.4313

2009-2010

0.3625

0.4635

0.3534

2010-2011

0.3244

0.5276

0.4511

2011-2012

0.4637

0.2463

0.6241

平均值

0.4442

0.3281

0.5153

數據來源:根據UN Comtrade數據,經筆者計算整理而得。

    表6反映了2002~2012年來中美農產品邊際產業(yè)內貿易結構的變化情況。從中可以看出2002~2012年間中美農產品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均值為0.4442,小于0.5,說明中美農產品貿易主要是產業(yè)間貿易,產業(yè)內貿易水平不高;在產業(yè)內貿易內部,表現出較強的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的特點。除了2009~2010年和2010~2011年外,其它都是垂直型產業(yè)內貿易趨勢強于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2005~2006年間,由于2004年禽流感的持續(xù)影響,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很低;2008~2009年,因為全球經濟危機和后危機的影響,中美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水平也很低。

4.貿易競爭力指數

由于產業(yè)內貿易指數恒為正,無法反映出一國同類商品處于逆差狀態(tài)還是順差狀態(tài),對于這一不足可以通過貿易競爭力指數(TC)來彌補。貿易競爭力指數主要用來反映一國在該商品上的國際競爭力情況,它的計算公式是: 

TCij=

其取值范圍為-1≤TCij≤1。一般認為貿易競爭力指數為正時,具有競爭力,為負時,不具有競爭力;如果大于0.5,可認為極具競爭力,如果小于-0.5,一般則認為競爭力極低。根據前文(表3)計算出的平均G-L指數在0.5以上的農產品共有13章,通過測算其貿易競爭力指數,來分析這些以產業(yè)內貿易為主的農產品在對美農產品貿易中的競爭力。

(如表7所示)研究發(fā)現:HS03、HS05、HS19和HS22這4章農產品在所有年份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均大于0。表明我國在這幾章農產品上具有貿易競爭力,優(yōu)勢突出,原因在于這些產品大體屬于生產技術比較簡單,勞動投入比較密集,其生產過程的成本構成凸顯了我國現階段要素結構特征,因而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同期,至少有7年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小于0的農產品有:HS08、HS14、HS21和HS23,這些農產品在對美貿易中處于相對劣勢。因此,今后我國應重點改善這些產品的質量,提高技術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提高貿易競爭力。

表7   2002~2012年中美部分章農產品貿易競爭力指數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HS01

-0.4569

-0.5776

0.44189

-0.0609

0.0024

0.02314

0.03652

0.02635

-0.3525

-0.5786

0.24324

HS03

0.63123

0.64596

0.46758

0.43568

0.37759

0.30365

0.46357

0.56235

0.35836

0.34735

0.56332

HS05

0.33146

0.32511

0.58725

0.58317

0.59112

0.50414

0.45372

0.57537

0.63452

0.52253

0.33167

HS08

-0.2558

-0.2384

-0.2301

-0.2835

-0.0847

-0.0575

-0.0437

-0.2427

-0.0826

-0.2634

-.02542

HS11

-0.3414

0.25069

-0.0855

-0.5954

0.16335

-0.084

0.21247

-0.3765

-0.0863

0.16325

0.12482

HS13

0.3198

0.02515

-0.0352

0.17148

0.24553

0.24203

0.27426

0.32572

-0.0365

0.19842

0.31401

HS14

-0.0992

-0.0865

-0.6033

0.32195

-0.2767

-0.257

-0.2432

0.37856

0.30572

0.32072

-0.0592

HS17

0.35843

0.03563

-0.0437

0.03865

-0.0327

0.36563

0.35624

0.57884

-0.0835

0.29573

0.21473

HS18

-0.3212

-0.045

0.28911

0.57858

0.51507

0,.41487

0.397642

0.41846

-0.4453

0.22486

0.54732

HS19

0.36367

0.37343

0.49762

0.50813

0.54644

0.61499

0.68344

0.740247

0.47536

0.58362

0.63826

HS21

-0.0812

-0.5028

-0.5305

-0.085

-0.0064

0.15311

-0.0937

-0.0023

-0.0857

0.17354

0.20835

HS22

0.68687

0.57603

0.36758

0.04506

0.66946

0.02994

0.74563

0.36542

0.74532

0.29274

0.28736

HS23

-0.6834

-0.742

-0.7447

-0.3457

-0.1405

0.16978

0.17242

-0.87428

-0.9363

-0.7632

0.14353

數據來源:根據UN Comtrade數據,經筆者計算整理而得。

四、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本文通過計算近11年來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G-L指數、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Thom & Mc Dowell垂直型和水平型產業(yè)內貿易指數和貿易競爭力指數,得出:中美兩國不僅存在著傳統(tǒng)比較優(yōu)勢的產業(yè)間貿易,也存在大量的產業(yè)內貿易。2002~2012年間兩國農產品貿易在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產業(yè)內貿易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仍以傳統(tǒng)的產業(yè)間貿易為主,但產業(yè)內貿易發(fā)展?jié)摿薮蟆?/p>

第一,中美兩國產業(yè)內貿易和產業(yè)間貿易并存,但以產業(yè)內貿易為主的農產品還是比較豐富的。比較突出的是:HS01、HS03、HS08、HS11、HS13、HS21等章農產品至少有6年的G-L指數都大于0.5,產業(yè)內貿易是占主導的。而11年間HS02、HS07、HSO9、HS12、HS16和HS20這6章農產品歷年的GL值都在0.5以下,完全是產業(yè)間貿易占主導。

第二,2002~2012年間中美兩國農產品貿易增量有部分是產業(yè)內貿易的貢獻大于產業(yè)間貿易貢獻,突出的是HS01。其中HS02、HS07、HS11、HS12、HS15和HS16這6章農產品近11年間的Bruelhart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都小于0.5,說明其貿易增量主要是產業(yè)間貿易引起的,產業(yè)內貿易對這6章農產品的貿易增量作用不顯著。而在剩余的各章中,其中HS03、HS05、HS08和HS17等章邊際產業(yè)內貿易指數至少有五個時期大于0.5,表明這些農產品在中美農產品貿易中的增量主要是由產業(yè)內貿易貢獻的,即由農產品的質量、檔次和消費者偏好等引起的;但總體上由產業(yè)內貿易引起的貿易增量種類還比較少。

第三,從2002~2012年間中美農產品貿易整體概況來看,其呈現產業(yè)間貿易態(tài)勢,產業(yè)內貿易水平不高,貿易互補特征明顯,貿易增長也主要是產業(yè)間貿易的貢獻,這符合我國農產品競爭優(yōu)勢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我國目前勞動力資源豐富、土地資源相對稀缺的資源稟賦特征。

(二)建議

 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口增長和居民消費結構的改善,我國對農產品的需求必將迅速增長。而未來我國農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包括:生產規(guī)模太小、人均用地不足世界平均用地40%、組織結構不夠發(fā)達、科技支持太少等。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認為:

第一,今后應適度增加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緩解耕地資源壓力。我國基本國情表明,在保證一定自給率的條件下進口農產品特別是進口土地密集型農產品有利于增加國內農產品的有效供給、節(jié)約國內資源。

第二,發(fā)揮農業(yè)資源比較優(yōu)勢,調整農產品的進出口結構。對于我國農業(yè)資源而言,土地、水等資源利用成本較高,而勞動力資源利用成本相對較低,因此,我國應繼續(xù)加大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與出口,適度增加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進口,并相應減少國內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

第三,建立生產與進口穩(wěn)定銜接機制,規(guī)避國際市場風險沖擊。作為貿易大國,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應不斷提高我國統(tǒng)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探索建立農產品國內生產與進口穩(wěn)定銜接機制,避免因過度進口對國內生產和市場帶來的沖擊。近年來,國際大豆、棉花市場波動給國內市場供求關系已經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我們應該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處理好國內農產品生產與進口的關系,不斷完善調控儲備體系。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既要保護農業(yè)生產者利益,又要保障農產品市場供求穩(wěn)定,要求在宏觀調控上把握國內生產和國外進口的“度”,以清醒頭腦認識和理性行為處理國內生產與國外進口的關系變化,合理有效的促進中美農產品雙邊貿易的可持續(xù)發(fā)展②。

參考文獻

[1] Wang Jing. The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China [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2009,9:1032-1037. 

[2]吳學君、易法海.中日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研究—基于1997~2008年的進出口貿易數據[J]. 現代日本經濟.2010(3):37-43.

[3]閆小方、胡品.中韓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實證研究[J].經濟縱橫.2011(10):146-148.

[4]吳宏、胡春葉.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09(6):26-31.

[5]周萍. 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研究[J]. 時代經貿.2010-5,169:51-52.

[6]馬翠萍、肖海峰、王金鳳.加入WTO十年中美農產品貿易演變[J].世界經濟研究.2012(1):57-61.

[7]張娜、蔣智華等,對中美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水平進行了分析[J].學理論.2012(5):96-97.

[8]陳軍.中美農產品貿易格局變化及其產業(yè)內貿易增長的實證分析[J].價格月刊.2013(6):57-60.

網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