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出征——小析《將軍底頭》與《奔月》的人性悲劇異同點
提到歷史或神話故事的重述,我們不得不提及魯迅的《故事新編》,而施蟄存所著《將軍底頭》中的幾個故事,也是這一領(lǐng)域不能忽視的佳作。今天我們就將以《將軍底頭》和《奔月》為對象,來分析二者在重述歷史或神話時在表達人性悲劇的過程中存在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一、苦惱與掙扎
《將軍底頭》是一出悲劇無疑,本文將《奔月》也作為一篇表達人性悲劇的小說來看可能并不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悲劇意識相符,而在對文本作仔細分析之后,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這篇有些調(diào)侃戲謔甚至有些像鬧劇的小說當中,其實也隱含著很多深層次的人性的東西,而這些都是使之成為本文所謂悲劇的重要原因。
我們先從兩個主人公的苦惱處境看起。
將軍和羿都是有著自己的苦惱的,不同的是,將軍一直是在掙扎的,而羿卻只能一直在苦惱中沉浸。
將軍手下有一群有著“無義的根性”的漢族人,而自己卻是有著在他看來無比光榮的吐蕃人的血統(tǒng)。而今他被派遣在西南邊境上,面對的敵人是自己所向往著的祖國的同胞,于是他的苦惱在于他不停地在掙扎,掙扎是選擇大唐還是光榮的家鄉(xiāng)。
手下的漢族人搶掠百姓抵消了他所立的大功,由心底里鄙夷厭恨漢族人的將軍卻還是在救下美麗少女之后為了平定軍心,暗示手下的兵將們打了勝仗之后可以在敵國隨心所欲。此時的他,正好站在了自己所鄙夷的位置,也正好將自己“光榮”的祖國的同胞作為了施暴的對象。這樣看將軍的掙扎,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自身的矛盾,這樣的矛盾有些他能察覺得到,而有些他卻無法知曉,或者不愿知曉。
故事發(fā)展,將軍擺脫了歸于哪個國家的掙扎,代價是新的也更殘酷的掙扎,這樣的掙扎來源于將軍對自己殺掉手下士兵解救的美麗少女的迷戀。
三十四年來未曾愛過誰的將軍終究是在這邊陲小鎮(zhèn)愛上了美麗的少女,他體會到的感情成為他的新的第一重煩惱。逐漸固執(zhí)起來的愛欲,最后沖破了他一貫以來的剛毅意志,就在自己熱切地戀慕祖國想要歸去的時候,少女成為他繼續(xù)留在大唐的理由。
感知并試圖理清命運的將軍,又陷入了新的掙扎,他內(nèi)疚于自己殺死的士兵,實際上就在懊悔自己當初保護少女的舉動讓如今的自己無法行動。于是那死了的士兵的頭確實是在對他作“嚴酷的嘲諷”了。
對羿來說,苦惱似乎只在于沒有辦法打好的獵物讓嫦娥不再吃烏鴉炸醬面,在于沒有辦法與她相處。他對嫦娥的態(tài)度,小心翼翼到了極致,卻呈現(xiàn)出一種習以為常的狀態(tài)。我們來看看下面這段羿對嫦娥說的話:
“想起來,真不知道將來怎么過日子。我呢,倒不要緊,只要將那道士送給我的金丹吃下去,就會飛升。但是我第一先得替你打算,......所以我決計明天再走得遠一點......”
讀完這段話,如果有讀者也覺得小說中的羿雖然疲憊雖然時常處在小心翼翼的狀態(tài),可是卻并不能稱這種狀態(tài)為痛苦的話,那我們便能在此處找到答案了。原因就在于他有金丹作退路。
可是這退路嫦娥卻沒有,這似乎能夠部分地解釋為何他甘愿忍受嫦娥的怨氣,但他也并不慌著選擇退路而是先為嫦娥作打算。而看到后來嫦娥偷取他的金丹飛升之時,我們便也能覺出幾分他的天真了。
《奔月》的過渡話語中有這樣一句值得我們注意:
過了一夜就是第二天。
這話乍看似乎是多余的,卻給人一種生活無法停止的無奈感。這似乎也是在提醒讀者,最后的結(jié)局就像生活和時間一樣,是無可避免的。這樣看來,羿的悲劇更加接近普通人的悲劇。
將軍和羿的最大差別之一就在于,將軍在揣摩自己的悲劇,而羿卻對自己的悲劇毫無知覺。兩種悲劇在此處的不同好像就是處在悲劇中的人對自我的悲劇是否有感知,這樣的差別并不是說將軍明了自己悲劇的發(fā)生形態(tài),也不是說羿完全沒有被苦惱所影響,而是說兩個人的思想關(guān)注點,一個朝內(nèi)一個朝外,盡管在內(nèi)的無法洞察自己的心,而在外的也無法看透別人的心。
二、追逐
接著對比,我們可以看到兩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相同點,即都是在寫“追逐”的故事。將軍追逐少女,而后羿追逐嫦娥。至于少女與嫦娥,自然也有著自己在追逐的東西。
追逐的沖動和行為,就為故事里不同的主人公埋下了悲劇的根源。
兩個人都在追逐,將軍追逐的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卻是從頭到尾的幻覺。而羿的追逐看上去只是在結(jié)尾處,殊不知,從一開始,包括嫦娥一直在身邊的時候,他都沒有追逐到過。于是英雄為了自己所愛的美人出征了,一個帶著執(zhí)念顯得悲壯,另一個麻木著略顯可笑,最后卻都留給人無盡的嘆息。
在這樣追逐與被追逐的模式中,我們來看看兩篇小說中的女主人公以及她們對將軍和羿的影響。
表面上看去,少女好像是將軍整個人性悲劇最后爆發(fā)的癥結(jié)所在。
在將軍無限幻想時,幻想的來源,這少女,打破了將軍的奇特狀態(tài),面對將軍雖未明說的表白,少女說道:
“按照將軍自己底軍法,可以有例外么?”
這樣的回答確確實實是讓將軍“又感了一驚”,于是他思緒到“何以這樣的天真的少女,嘴里會說出這樣兇猛的話來呢”,他甚至懷疑這是死去的士兵借了自己所愛的少女的嘴所說出的嘲諷。
這樣看起來,少女仍舊是少女,著黑衣,帶著自己鎮(zhèn)子上人們習以為常的勇敢特色,而并非將軍心中的嬌弱幻影。如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何在最后她會自然而然地對沒有頭的將軍作出那一番嘲諷了,說出那些話的,本就是少女的本來面貌。
于是我們可以說少女是立著的一個具有鮮明自我特征的人,也是一個標志,是將軍人性悲劇被觸發(fā)的標志。少女在將軍的幻想中顯現(xiàn)出不一樣的面貌,這種面貌,本來就與少女本身無關(guān),她的形象在這里,倒更像是一種道具了,觸發(fā)并且反射了將軍隱秘的內(nèi)心。將軍愛上的,其實并非少女本人,而是自己的幻想,或者說,是自己的欲望。
回過頭來看嫦娥,嫦娥更像是我們在生活當中隨處可以看得見的婦女的影子,在長久的婚姻生活中得不到滿足,因而不停抱怨,也遺忘從前的好時光,最后選擇離開,或者說是背棄。
小說雖然叫作“奔月”,雖然嫦娥是奔月的那個人,但魯迅的筆墨在嫦娥處落得很少,連最后她竊走金丹飛升的過程也并未描寫,不過是通過羿的角度看到事件發(fā)生之后的結(jié)果。
小說中不管是心理描寫還是狀態(tài)描寫,多是寫羿的。中間寫羿外出打獵時碰到的老太太以及逢蒙的著筆,更是以調(diào)侃和諷刺的形式寫出了魯迅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些狀態(tài)。在這一點上,《將軍底頭》與之也是相像的。少女和嫦娥雖然是女主人公,是故事得以形成的絕不可少的因素,卻更像是一種陪襯的色彩,是作者想要講訴的故事的觸發(fā),卻不是原因本身。
不同的是,在《將軍底頭》中少女是激烈的觸發(fā)點,而《奔月》中的嫦娥卻是一開始就潛伏著的的隱患,顯得更加平常普通。這也正是兩個故事中的悲劇氛圍一個顯得凄愴而一個顯得和緩,以及故事中的沖突一個顯得激烈而更加貼近傳統(tǒng)意義的悲劇,另一個的沖突卻顯得內(nèi)斂而悲劇色彩更加隱形的重要原因。
三、生存與毀滅
古希臘的悲劇是不可挽回的毀滅,是有著自己堅持的人類抗不過倫理和命運的玉石俱焚,就這點來說,《將軍底頭》似乎更加契合這種悲劇的意義。將軍的毀滅是他人性悲劇最后的體現(xiàn),但這種毀滅,卻不是正義者與倫理的對抗,也并非不可抗拒的命運使然。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jīng)分析過,將軍愛上少女,很大程度上是愛上了自己的幻想,就施蟄存受到的弗洛伊德思想來說,支配將軍的,更多是他的無意識,是他三十多年還沒有愛過姑娘的靈肉沖突,而非將軍自己以為的愛。這種看不清自我的沖動與欲望,一步一步推著將軍在自己的心靈意識中艱難前進。
轉(zhuǎn)頭看羿,雖然魯迅在寫作的時候也運用了很多的心理描寫手法,卻不如施蟄存那般更加靠近所謂的“心理小說”。除了面對嫦娥時候的惶恐態(tài)度,我們還可以看看羿在面對別人時的狀態(tài)與行事。
羿在打獵時打了老太太的雞,雖然結(jié)果是用自己的白面炊餅去作為賠償還欠了一筆,雖然在面對著老太太說是逢蒙射死豕蛇時并未怎樣辯解,但是至此我們還不能下定論說因著有了雞給嫦娥而歡喜的羿的不爭是不好的。即使是在逢蒙又來暗殺自己時不作過多計較,也未讓人覺出太多,甚至還有些欽佩著他的忍耐(在此且不講魯迅先生在文章當中通過與兩個人物的對話隱含的對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的諷刺),但讀至小說末尾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著惱了。
面對著嫦娥奔月去了的現(xiàn)實,憤怒的羿著令取了射日弓來,連發(fā)三箭卻未損月亮絲毫,于是他又恢復了懶懶的狀態(tài),為嫦娥找著理由——“烏老鴉的炸醬面確也不好吃,難怪她忍不住”,于是他還是要面對當下的問題,那就是餓了困了,以及豹皮褥子脫了皮了。
嫦娥的奔月,就此變成了一件普通不過的事情,羿打算著第二天再去找道士要一副仙藥,追隨嫦娥去。不過不知道第二天他還會不會堅持這打算,若是堅持了而無法要到仙藥,他又會不會再堅持還要去找嫦娥。亦或是如他先前來去迅疾的憤怒一樣,堅持遲早都要被眼前瑣碎的生活消解推脫掉。
這樣的狀態(tài),也許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也是魯迅的作品中最常被人提及的概念,那就是“麻木”。
是的,如前所述,羿在苦惱中只是沉浸,連掙扎的機會也總在放棄,因而他的人生悲劇并非毀滅,而是一種漸消漸融的麻木,這說不定比將軍失去頭顱還要追逐的毀滅,還要可怕。
于是將軍和羿的悲劇,我們可以將他們的結(jié)局看做最后的一點不同之處,即一個是毀滅,而一個是生存,但并非意味著兩個人物的悲劇僅僅是毀滅的悲劇與生存的悲劇。生存是同樣的過程,毀滅與生存,卻是另外不同途徑的結(jié)局。
這樣的兩種悲劇,無論自我有感知還是無感知,都并非命運使然,雖然一個看上去驚心動魄,而一個看上去極像鬧劇,卻盡皆是系于自身。這種系于自身的狀態(tài)并不是說他們的悲劇與環(huán)境完全無關(guān),因而我們在開頭便已說這都是“人性悲劇”。
至此,無論是生存還是毀滅,人性的悲劇,都是不可避免的內(nèi)在悲劇。
欄目分類
- 符號與靈魂:寓言與小說人物塑造的差異性
- 生態(tài)整體主義視角下陜西近代鄉(xiāng)土文學的生態(tài)敘事策略研究
- 探索數(shù)字化時代下的英語專業(yè)文學經(jīng)典閱讀新路徑
- 文學現(xiàn)場融入文學史教學的策略研究
- 在“兩個結(jié)合”中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 壯族非遺文化融入高職美術(shù)教育的路徑探索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廣西民族文化的“出圈”傳播
- 鄂南文化在文創(chuàng)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
- 探討數(shù)字時代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重構(gòu)與意義衍生
- 探討數(shù)字時代文學經(jīng)典的價值重構(gòu)與意義衍生
- 2025年中科院分區(qū)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區(qū)
- 2023JCR影響因子正式公布!
- 國內(nèi)核心期刊分級情況概覽及說明!本篇適用人群:需要發(fā)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學者
- 我用了一個很復雜的圖,幫你們解釋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錄有效期問題”。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錄,有心的人已經(jīng)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錄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換屆,我們應(yīng)該熟知的10個知識點。
- 注意,最新期刊論文格式標準已發(fā)布,論文寫作規(guī)則發(fā)生重大變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學術(shù)論文編寫規(guī)則
- 盤點那些評職稱超管用的資源,1,3和5已經(jīng)“絕種”了
- 職稱話題| 為什么黨校更認可省市級黨報?是否有什么說據(jù)?還有哪些機構(gòu)認可黨報?
- 《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論文投稿解析,難度指數(shù)四顆星,附好發(fā)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