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勝從選擇開始,我們是您最好的選擇!—— 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檢測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詢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優(yōu)秀論文 > 正文

《詩經(jīng)·常武》篇名考釋

作者:夏展宏來源:《名作欣賞》日期:2015-02-04人氣:2411

“詩三百”篇章命題,多以取詩中字(特別是開頭部分的字)、句或略加改動為主,唯《小雅· 雨無正》、《巷伯》、《大雅·常武》、《周頌· 酌》、《般》、《賚》六篇篇名是另外擬訂,較為特殊。對此,諸家解說紛紜,迄無定論。本文在此僅對《常武》一詩篇名作出自己解釋。

因篇名不同于《詩經(jīng)》一般命名原則,于解釋上頗為費力,所以在《常武》篇名研究上產(chǎn)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篇名有誤。持這種觀點的是明朱謀和何楷。

朱謀在《詩故》卷七中提到:

詩三百,咸即詩語而名篇,或取諸首……或取諸終……或即篇中而取之……或即其人與其事而命之……或篇名偶同而分別之。曰《常武》者,《奮武》之訛也。此即篇中之語命篇耳。

又于卷九重申:“經(jīng)文有‘奮武’而無‘常武’,疑字誤耳?!敝焓险J為《常武》字誤,應該是《奮武》。

而何楷則認為篇名當易為《紹武》。他在《詩經(jīng)世本古義》中說:

第四章有“王奮厥武”之語,則“武”字固篇中所有。其所謂“?!闭撸础胺私B匪游”之“紹”字是也。

朱謀和何楷二人都對以“常武”二字名篇作出質疑,并給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篇名。但是其理論依據(jù)只有一點,即認為《常武》篇名應該遵循“詩三百”一般命名原則,詩題應當出自詩中。除此外別無可資辯駁的論據(jù)。顯然,這樣的論證是十分薄弱的,帶有明顯的臆測之嫌。

第二種觀點認為篇名無誤。既然篇名無誤,那么,它的名篇之意為何就成為學人所討論的問題。

宋歐陽修云:“古人於詩,多不命題,而篇名往往無義例。其或有命者,則必述詩之意,如《巷伯》《常武》?!?nbsp;宋段昌武也認為:“詩中摘字名篇,則未必有意,特立名篇,則名必有意。”可見,宋代學者就已經(jīng)意識到,《常武》詩題非隨意為之。但《常武》名篇之意到底是什么,“常武”二字又該如何做解,歷代說法眾多,歸納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 常德以立武事

《詩序》云:“《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然。”

這是對《常武》篇名最早的解釋,也是傳統(tǒng)經(jīng)學研究中影響最大的觀點,從者甚多。此說最大特點是強調“德”字,也為后世定下了解題甚至解詩旨時以德為皈依的基調,認為詩雖述武事,實為王德張本。

對《詩序》的解說,毛《傳》未置一詞,鄭《箋》也只闡釋了“戒”字。宋代朱熹作為廢序派代表人物,在《常武》一詩解題上也未能否定《序》說,他認為:“名篇之意,未知其果然否。然于理亦通。”  

又作出自己解釋:““詩中無‘常武’字,召穆公特名其篇,蓋有二義:有常德以立武則可,以武為常則不可?!?nbsp; 

朱熹的解釋,實際上是遵從詩《序》的。朱熹為南宋理學大師,地位高,影響大,元代詩經(jīng)學側重朱子之學,此期著述在《常武》篇名解釋上,或全依朱解,或繞過不提。至明清兩代,朱說與序說仍是主流。

然而,將“?!苯鉃椤坝谐5隆?,“武”訓為“立武事”,這顯然是增字解經(jīng)。“武”為“武事”,是很好理解的。“?!弊直M往“德”上做解,則很難明白??v觀全詩,所描寫的王師赫赫,雷動徐方,分明極盡張揚王師武功之能,戰(zhàn)爭結果也是純以武力取勝,全然沒有描寫“德”的成分。可見,“常德”之論,乃是曲為之說以附己意,甚為迂滯僻澀。

2. 常用武事

這種說法最大貢獻在于拋棄了傳統(tǒng)解經(jīng)時將道德附會于經(jīng)文的做法,而是僅從詩題字義上去做解釋。在這里,武是單純的武事,常僅僅是副詞,“常武”二字連屬取義。

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宋代廢《序》派最有力代表王質。他說:“當是自南仲以來,累世著武,故曰《常武》。”  

《小雅·出車》篇有南仲,鄭《箋》、毛《傳》認為《出車》所記是文王時事,故詩中南仲為文王之屬。這當然是錯的。王質此說,亦是誤會南仲為文王時人,故曰“累世”。此說不足取。

明季本認同“常用武”的說法,他說:

“常武”二字,非詩中所有,而以名篇,本無意義。得無宣王至是已四用兵,似乎常用武者,而后人特立此名,以示戒歟?  

王質與季本結合周王朝的歷史來解讀詩題,帶有以史證詩的性質。但是,常用武事,指的是發(fā)生于過去的事,是歷史,而《常武》一詩所寫是宣王征徐方的“當下”,以歷史之名冠當下之詩,并不合理。

3. “?!睘榇蟪V?/p>

大常,或曰太常,是王之旌旗名。《釋名·釋兵》曰:“常,九旗之名。日月為常,畫日月于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边@種說法出現(xiàn)的時間較早,最遲宋代就有了這種解讀。

宋王質《詩總聞》曾說:

“或曰,古者有功,則書之大常,舉南仲載在大常之武功,以命其孫,故曰:“赫赫明明”。日月至周始自袞升常?!?/p>

王質提到有人將“常”解為“大?!?,“常武”是指“載在大常之武功”。在這種說法里,這個武功,是屬于南仲的,他的武功“赫赫明明”。但是問題出來了,本詩明明是頌宣王親征之功的,且全詩提到的除王之外人物有四:南仲、皇父、程伯休父、尹氏。如何能將“赫赫明明”之武功歸于南仲,更能因此做為全詩的篇名?若將一章“赫赫明明”解為武功之顯著,那三章“赫赫業(yè)業(yè)”又該怎么解呢?可見,這種說法有生搬硬套之嫌。 

4. “常”為恒

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清代方玉潤,他在《詩經(jīng)原始》中說:

常者,恒也,謂事之有恒者而后可常焉。蓋對變言,而又近乎黷者也。武者,事之變,詎可以為常武也?不可黷,又豈可視為恒?唯當其時,不能不用武以定亂,則雖變也,而亦正焉。匪黷也,乃無忘乎恒耳。周之世武最著者二:曰武王,曰宣王。武王克商,樂曰《大武》;宣王中興,詩曰《常武》,蓋詩即樂也。

方玉潤從文字訓詁上解“?!睘楹悖謴脑姌逢P系上認為《常武》是宣王之樂,未知他以哪個為準?筆者認為,在解釋《常武》名篇意義的時候,不僅要考查文字訓詁,還應結合詩歌內容等諸多方面進行研究,如此方無單薄之感。因此,方氏之說,亦未為可確。

5. “?!睘樯?/p>

近代學者楊合鳴認為:“常,當通尚?!N洹础缟形淞Α^。”

筆者認為,最后一種說法較為合理?!秳e雅》卷二云:“尚儀,常娥也。尚、常形聲相近,故得通用。”《商頌·殷武》:“曰商是常?!庇衢性?“常當作尚”。黃焯說:“‘曰商是?!q云惟商是宗尚耳。”《大雅·召旻》:“不尚有舊”,于省吾云:“金文常通作尚,“不尚有舊”,不常有舊也?!笨梢?,“?!薄ⅰ吧小倍止艁硗ㄓ?,“常武”即“尚武”。

再看《常武》詩歌,本詩描寫宣王親征徐方之功,通篇極盡宣揚武力之能事。開篇“赫赫明明”四字一出,便生威嚴光顯氣勢。詩之三、四、五章尤為彰宣王旅之盛,可見尊尚武力之意。

三章:赫赫業(yè)業(yè),有嚴天子。王舒保作,匪紹匪游。徐方繹騷,震驚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驚。

四章: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厥虎臣,闞如虓虎。鋪敦淮濆,仍執(zhí)丑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

五章:王旅啴啴,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綿綿翼翼,不測不克,濯征徐國。

軍未行而行而先聲已震;陣甫列而丑虜成擒。靜守則如山之苞,勢不可撼;動攻則如川之流,氣莫能當。有猛士尤貴奇謀,故不測而不克;有偏師乃行正道,故綿綿而翼翼。截彼淮浦,防其逸,尤用擊援;濯征徐國,擒渠魁,并剿余孽。是一篇古戰(zhàn)場文字。

然而,從《詩經(jīng)》中看,修文保德是周人時時謹記的事,本篇卻是要崇尚武力,這是否與周人精神相違背?不然。黃中松《詩疑辯證》卷五云:“若言周不尚武,則《書》言‘我武維揚’,《詩》言‘有此武功’,武王以《武》名樂,周公以《武》名頌,原不諱言武也。”

再看《尚書·周書·康王之誥》的記載:“太保……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畢協(xié)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后人休。今王敬之哉,張皇六師,無壞我高祖寡命。’”周之先祖,文王以德受天命,武王承文王之業(yè),以武伐殷,以肆伐之功定姬周之國。所以,在這里,太保奭告訴康王,要盡和天下,明賞罰,定厥功,尤其要“張皇六師”,加強并發(fā)揚姬周的武裝力量和尚武精神,保住西周王朝之基業(yè),令國常強盛,“無壞我高祖寡命”。說明重視武力,是自西周立國起便有的基本國策。

姬周雖素有尚武傳統(tǒng),然而特特宣揚尚武精神的《常武》一詩能出現(xiàn)于宣王時期,卻有著更為具體的歷史背景。周人先祖雖功勛赫赫,但姬周王朝到了中后期已呈衰敗之勢。外有獫狁等強敵環(huán)伺,內則厲王厲王無道,最終川壅而潰,流王于彘,西周開始長達十四年的共和執(zhí)政,姬周王統(tǒng)幾于中斷,王室威靈不振,號令不張。在這種情況下繼承王權的宣王,要定亂持危,振起先世之糜弱,復顯姬周之氣勢威嚴,就必須要奮武力,揚軍功。所以,宣王初期對外進行了多次軍事征伐活動,周人氣象為之一新。

觀二《雅》中宣王朝詩歌,《小雅·采芑》記載方叔以“與大邦為讎怨”為由,以“其車三千”的兵力攻伐荊楚,最后使“蠻荊來威?!薄缎⊙拧こ鲕嚒酚涊d南仲“征城于方”、“城彼朔方”,“薄伐西戎”,“執(zhí)訊獲丑,“獫狁于夷”。《小雅·六月》記載尹吉甫“薄伐獫狁,至于太原”?!洞笱拧そ瓭h》記載穆公召虎征伐淮夷,“式辟四方,徹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冻N洹酚涊d王親自率師,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為將,“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濯征徐國”,“徐方來庭”??梢姡魶]有軍事強硬手段,宣王也不可能成就中興大業(yè)。此正如朱公遷所說:“中興之功,非威武不能致。宣王所以中興者,此詩可見矣?!?/p>

準此,“常武”即“崇尚武力”之謂。作如此理解,不僅合乎句法,且與此詩美宣王中興,炫耀武力,平治淮徐之功相吻合,亦與姬周尚武之基本國策相吻合,與宣王一朝尚武之歷史背景相吻合。

參考文獻:

1. 劉玉娥.詩經(jīng)與周代社會.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6年

2. 陳桐生.史記與詩經(jīng).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3. 郭偉川.兩周史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網(wǎng)絡客服QQ: 沈編輯

投訴建議:0373-5939925????投訴建議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編、文章高手,可通過郵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鄉(xiāng)市金穗大道東段266號中州期刊聯(lián)盟 ICP備案號:豫ICP備2020036848

【免責聲明】:中州期刊聯(lián)盟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如有侵權、違規(guī),請及時告知。

版權所有:中州期刊聯(lián)盟(新鄉(xiāng)市博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京師(新鄉(xiāng))律師事務所

關注”中州期刊聯(lián)盟”公眾號
了解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核心期刊為何難發(fā)?

論文發(fā)表總嫌貴?

職院單位發(fā)核心?

掃描關注公眾號

論文發(fā)表不再有疑惑

論文寫作全系列課程

掃碼了解更多

輕松寫核心期刊論文

在線留言